粥左罗:先赚到第一个100万
2025-08-29
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你在地铁上刷手机,看到朋友圈里有人发了一张截图:账户余额一百万。配文是“终于实现阶段性目标”。你心里咯噔一下,明明年龄差不多,起点差不多,为什么别人已经到了第一个百万,而自己还是在为房租焦虑?
是不是很容易心慌?觉得自己好像永远追不上别人。
但冷静想一想,这不是“别人比我赚得多”的表面问题,而是“别人有没有建立起长期积累和复利思维,而我还没有”的本质问题。
所以,关键不是“怎么突然暴富”,而是“怎么在日复一日中让财富慢慢滚大”。那么,到底该怎么做?接下来我们一步步聊。
其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习惯性追逐短期刺激。他们热衷买彩票、炒概念股、跟风热门赛道,总想着一夜翻身。但结果往往是“赢时小赚,亏时血本无归”。行为经济学里有个概念叫“即时满足偏好”(Laibson, 1997),意思是人类天生倾向于追求当下的快感,而忽视长期收益。可财富积累,偏偏是一个需要长期忍耐的过程。巴菲特就说过:“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湿雪和足够长的坡。”(巴菲特,《雪球》)第一个一百万,就是雪球的起点。
遇到这种情况,第一种方法就是,先学会“强迫储蓄”,让自己有第一桶金的原始积累。你完全可以对自己说:“我不需要一下子赚大钱,但我必须养成强制存钱的习惯。”比如李嘉诚年轻时,每月工资分为三份:一份生活,一份投资,一份储蓄。他在《李嘉诚全传》中说过:“积累,是穷人变富人的唯一途径。”(作者丁果)这看似笨,但极其有效。强迫储蓄,是建立复利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把目标数字化、可视化时,更容易坚持(Locke & Latham, 2002)。所以第一个百万,往往靠的不是机会,而是纪律。
第二种方法,是让钱和能力同时产生复利。换句话说,不只是存钱,还要提升能赚钱的技能。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人力资本理论”,由西奥多·舒尔茨提出(1961),他说教育和技能投资,就像资本投资一样,能带来未来收益。比如写作、编程、投资、谈判,这些技能一旦练成,就能反复变现。而钱的复利靠时间,能力的复利靠场景。当钱和能力同时复利,你就会看到财富曲线陡然上升。举个例子,纳瓦尔·拉维坎特在《纳瓦尔宝典》中说:“你要学会在睡觉时也能赚钱,靠的是资本和杠杆,而非单纯时间。”而杠杆最底层的,就是技能。
第三种方法,是在机会面前,敢于下注,但要理性止损。很多人没法积累到第一个百万,是因为没学会“选赛道”。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提出“弱关系理论”(1973),意思是人脉和机会,往往来自非核心圈子。你要敢于去新的平台、新的赛道里下注,比如十年前的淘宝,五年前的短视频,现在的AI。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在别人犹豫时开始,在别人疯狂时退出。稻盛和夫在《干法》里说:“不要幻想暴富,要在正确的赛道上,不断积累。”所以第一个百万,不是靠奇迹,而是靠持续下注和及时止损。
如果你根本没有储蓄习惯,没有技能积累,没有下注意识,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止损,别再幻想一夜暴富。牛津大学的研究(Frey & Osborne, 2013)指出,未来47%的工作可能被自动化替代。如果你还沉迷于“等机会”,最后可能连现有的饭碗都守不住。最好的止损方式,就是立刻开始,把每一份收入的一部分强制储蓄,把每天一部分时间投入技能训练,把每一次试错控制在可承受范围。正如查理·芒格说的:“避免愚蠢,比追求聪明更重要。”(芒格,《穷查理宝典》)
所以,这件事真正的重点,不是“什么时候能赚大钱”,而是“你能不能靠长期积累建立起第一个百万”。因为一旦有了第一个百万,后面的滚雪球才会越来越快。正如凯恩斯所说:“复利的威力,足以震撼人心。”(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愿你在财富的路上,不再焦虑于眼前的快慢,而是用复利的力量,静静守住长期的确定性。
合十。
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