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自己一切的发生
2025-08-29
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夜深人静,你独自坐在出租屋的床边,手机屏幕一遍遍亮起,朋友圈里有人升职加薪,有人结婚生子,有人环游世界。你心里是不是会觉得,为什么我总是原地踏步,为什么我身上发生的一切,跟想象的差距那么大?这看起来好像是“我不够努力”的问题,但其实不是。这不是努力与否的表面问题,而是如何面对人生不确定性的本质问题。那么,到底该怎么办?接下来我们一步步聊。
其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和自己较劲。比如你失恋了,会一遍遍追问:“是不是我不够好?”工作不顺时,会埋怨:“为什么偏偏是我倒霉?”这种习惯性的自责,让人陷入一种叫“反刍思维”的心理陷阱。心理学家尼伦伯格在《认知行为疗法》(2011)里指出,长期的反刍会加剧抑郁和焦虑,因为人会在无限循环的思绪里把小挫折放大成巨大灾难。正所谓:“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这是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的话。我们痛苦的根源,不是失败本身,而是我们无法允许失败发生。
遇到这种情况,第一种方法就是练习对当下的接纳。你完全可以对自己说:“没关系,这就是此刻的我。”这样既减少了与现实的冲突,又让心有了喘息的机会。心理学有个概念叫“接纳与承诺疗法”(ACT),由心理学家史蒂文·海斯提出,核心理念是:真正的心理自由,不是消灭痛苦,而是允许痛苦存在,同时依然选择向自己珍视的方向行动。换句话说,你可以害怕,但不妨碍你去做;你可以不完美,但依然值得爱。
第二种方法,则是更智慧的处理——把那些“不想要的发生”,转化为成长的土壤。历史学家尼采曾说:“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偶像的黄昏》,1888)很多人以为这是鸡汤,但它揭示的是一种生命逻辑。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意指人在经历重大打击后,反而会获得新的力量与意义感。美国心理学家泰德斯基和卡尔洪的研究发现,很多经历过疾病、失去或挫折的人,后来都更懂得珍惜生活,更有勇气面对未来。也就是说,允许一切发生,不是放任,而是承认:即使它曾让我崩溃,它也可能成为我重建自我的契机。
第三种方法,是学会在必要时果断止损。不是所有发生的事都值得拥抱,有些事是要放下的。比如一段不断消耗你的关系,一份让你日日透不过气的工作。如果对方根本没有改变的打算,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抽身而退。正如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1942)里说的:“真正的反抗,不是对抗,而是拒绝无意义的重复。”当你不断陷入同样的痛苦时,允许自己说“不”,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所以,这件事真正的重点,不是“我要避免坏事发生”的表面问题,而是“我能不能允许一切发生”的本质问题。正如荣格所说:“我们无法改变任何事,除非先接受它。”(《心理类型》,1921)人生不会按照剧本上演,有欢笑,也有眼泪,有得到,也有失去。你能做的,就是在风起时站稳,在雨落时接受,在阳光来临时心怀感激。愿你在生命的每个瞬间,不再与自己为敌,而是温柔地说一句:“无论发生什么,我都允许它。”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明天的你遇见了一个突如其来的挑战,你会继续抱怨为什么会发生,还是选择告诉自己:这就是此刻,我允许它发生?
合十。
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