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节:亨。苦节,不可贞;适度节制是好的,过犹不及
2025-08-29

节:亨。苦节,不可贞。

彖传:

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象传:

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深夜十二点,你盯着电脑屏幕,手边是一杯早已凉透的咖啡。你想关掉电脑睡觉,可又觉得任务没完成,心里不安。于是硬撑着继续写,眼睛酸痛,手指却还在机械地敲键盘。第二天早晨,闹钟响起时,你的第一反应是后悔:为什么昨天没早点停下来?你是不是也熟悉这种感觉?这不是单纯的“加班”问题,而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被“苦节”困住的问题。表面上看,你是因为自律在努力,但本质上,你是在透支自己的平衡。

其实,《周易》里有一句话特别切中要害:“节:亨。苦节,不可贞。”意思是说,节制是通达的,但如果节制过头,变成了苦行,那就无法长久。换句话说,节制是方法,苦节是陷阱。现代人最容易掉进去的,就是把“节”理解成一味的忍耐。忍住饿,忍住累,忍住想要休息的心,结果把自己推向了极端。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用过度的方式来证明自己。比如有个朋友,每天清晨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睡觉,中间几乎不间断地学习工作。他的朋友圈里全是“打卡”的截图,学习资料的照片,看似充满了自律的力量。但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他脸色越来越憔悴,说话越来越急躁,甚至对家人和朋友也失去了耐心。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自我损耗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Roy Baumeister)提出。他发现,人类的意志力就像肌肉,用得太多会疲劳。如果一直强迫自己在高压的节制状态里,意志力会被透支,最后反而一蹶不振。这就像《周易》里说的“苦节不可贞”,把节制逼成苦行,路就走不下去了。

你可能会问,那我们该怎么办?第一种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允许自己“留白”。遇到这种情况,你完全可以说:“今天到这里就好,剩下的明天再来。”听起来很简单,但很多人却做不到。因为他们被所谓的“完美主义”绑架,总想要彻底完成。但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休息反而会让效率更高。比如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韦格纳(Daniel Wegner)提出的“反讽过程理论”告诉我们,如果强迫自己不要想某件事,结果会更容易想起它。换句话说,当你逼迫自己死磕时,效率反而下降。允许休息,不是懒惰,而是更聪明的节制。

第二种方法,是更智慧的升维思考——把“节”理解为平衡,而不是极端。在社会学里,有一个著名的概念叫“功能平衡”,由塔尔科特·帕森斯提出。他认为,一个系统之所以能够长久运行,是因为它能在不同需求之间找到平衡。放到个人生活里,就是要在工作和休息、进取和享受之间找到动态的平衡。不是一味地努力,也不是完全放纵,而是像四季一样,有张有弛。正如彖传里说:“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天地通过节制运转,四季才会更替有序。人也一样,要学会顺应节律,让自己在节制中保持通达,而不是陷入苦节的僵化。

当然,如果你发现对方根本没打算在乎你的平衡,比如公司不断压榨员工的时间,领导觉得加班才是“忠诚”,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止损。别忘了,《论语》里孔子说过一句话:“过犹不及。”意思是,凡事过头了,和不够,其实一样坏。如果环境让你长期陷入“苦节”,消耗健康,损害关系,那就要学会抽身。现代职场研究中,哈佛商学院教授莱斯利·珀洛(Leslie Perlow)有个著名的案例:她发现那些被迫时刻“在线”的顾问团队,效率反而低下,只有当公司允许他们设定“无打扰时间”,生产力才真正提升。可见,懂得止损,不是逃避,而是保护自己走得更远。

所以,这件事真正的重点,不是你能不能忍,而是你能不能找到恰当的节奏。正如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里说的:“真正的严肃,不是忍受痛苦,而是理解生活的荒诞并仍旧热爱它。”愿你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和诱惑时,不再被“苦节”困住,而是懂得在节制和自由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

合十。
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