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生活的荒诞中,找到真正的严肃与热爱
2025-08-29
请想象一个画面。凌晨一点,街道空荡荡,你还在办公室的格子间里盯着那份报表。眼睛酸涩,脑子发胀,心里冒出一句话:这一切到底有什么意义?明天交上去,后天可能就被新的任务覆盖了,今天拼命的努力很可能只是浪费。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瞬间,突然觉得生活像一场荒诞的戏?这不是单纯的“累”问题,而是你在撞上人生的一堵墙:意义感的缺失。表面上看,你在抱怨任务太多,实际上却是在质疑自己活着的方式。这才是本质问题。
加缪说过:“真正的严肃,不是忍受痛苦,而是理解生活的荒诞并仍旧热爱它。”这句话很美,可如果没有放到现实里去触摸,你可能会觉得它过于抽象。那我们不妨一起来聊聊,如何把它具体化,让它在我们的日常里,真正变成一盏能照亮的灯。
其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用“忍耐”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觉得,只要扛得住,就能赢得尊重。比如我有个同事,小张,工作三年没有请过假,每天加班到深夜。他总说:“年轻人就是要吃苦。”但慢慢地,他开始频繁头痛,情绪暴躁,甚至在一次会议上情绪失控。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过“习得性无助”这一概念。他在实验中发现,如果一只狗不断遭受电击,且无处可逃,它会逐渐丧失挣扎的意愿。哪怕后来笼子打开了,它也不会跑。这就是长期忍受的结果,人会陷入一种“放弃抵抗”的状态。小张的困境,就是现实里的“习得性无助”。忍耐并不等于严肃,很多时候,它只是消耗掉你最后的力气。正所谓:“过犹不及。”
那怎么办呢?第一种方法,其实是承认荒诞,允许它存在。你完全可以对自己说:“是的,这件事没有意义,但我依旧可以决定自己的态度。”比如你被分配到一个无聊的重复任务,与其一边抱怨一边熬夜,不如换一个角度:把它当作练习细心的机会。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意义来》里写道:“在任何环境中,人仍然保有最后一种自由——选择态度的自由。”这不是鸡汤,而是来自集中营幸存者的真实体悟。当一个人学会承认荒诞,同时赋予它新的解释,他就获得了一种超越困境的力量。这样既不会否认现实的无意义,又多了一份尊严。
第二种方法,是升维思考,主动建构意义。萨特在《存在与虚无》里说:“人是自由的存在,他注定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句话换成大白话,就是:意义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你自己造的。日本社会学家中根千枝在研究企业文化时发现,那些把全部价值感交给公司的员工,一旦遇到裁员,就彻底崩溃。而另一批人,他们在工作之外,还有家庭、兴趣、社群,这些多元支点让他们即便在职场受挫,也能保持热爱。所以,真正的严肃,不是死磕荒诞,而是创造属于你的秩序。比如你明知道某些工作毫无意义,但你可以把精力投入到写作、运动、陪伴孩子上,让这些片刻的热爱撑起你的人生。
当然,如果环境根本没打算给你空间,那最好的方法就是止损。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提醒我们:“谁与怪物搏斗,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如果你在一个长期透支健康和尊严的环境里硬扛,你会被荒诞吞没。哈佛商学院教授莱斯利·珀洛在顾问行业做过研究。她发现,那些必须24小时待命的员工,效率和幸福感都极低。后来公司尝试设立“无打扰时间”,员工反而更高效。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不必和环境死磕,该走就走,才能保护自己走得更远。止损,不是逃避,而是另一种清醒。
所以,这件事真正的重点,不是你能不能忍受痛苦,而是你能不能在看清荒诞之后,依然选择热爱。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提出“积极情绪扩展与建构理论”,她的研究显示,积极情绪能拓展思维边界,让人更容易找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换句话说,热爱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真实的力量。它能让你在荒诞面前,不是被压垮,而是笑着回应。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里说:“必须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推石头本身毫无意义,但当他笑着推时,那份热爱就是对荒诞的反抗。
愿你在面对生活的无意义时,不再只是忍耐,而是有勇气承认荒诞,重新建构意义,学会止损,保持热爱。愿你能在灰暗的时刻,仍然找到小小的光亮。因为真正的严肃,不是忍受痛苦,而是理解生活的荒诞,并仍旧热爱它。
合十。
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