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节: 六三:不节若,则嗟若,无咎;节制与失衡的人生智慧
2025-08-29

节:

六三:不节若,则嗟若,无咎。

象传:

不节之嗟,又谁咎也。

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深夜十二点,你说只刷五分钟短视频,结果一晃就是两点。
你捶着脑袋说,下次一定不能再这样。可明天晚上,又会重演。
你心里是不是会觉得,自己怎么老是管不住自己?

这不是“自律差”的表面问题,而是“节制失衡”的本质问题。
人为什么总要走到嗟叹、后悔,才明白节制的重要?
那么,到底该怎么办?我们一步一步聊。

其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事后后悔”。
你看过那种年末体检报告的人吗?平时拼命加班,饮食不规律,直到医生说“你的指标需要注意”,才追悔莫及。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乔治·洛温斯坦(George Loewenstein)在“热—冷同理心差距”实验中就指出:人在冷静时知道要节制,但一旦身处欲望驱动的状态,就会完全低估冲动的力量(Loewenstein, 1996,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延迟满足能力”的不足。
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一个人不懂得提前设限,往往只能靠后悔来提醒自己。

遇到这种情况,第一种方法就是“提前为自己画好边界”。
比如,当你准备追剧,就可以先在手机设置一个强制休息的提醒。
你完全可以说:“到点就停,不给自己谈条件。”
这样做的结果是,你把节制的权力交给外部规则,减少了临时起意的博弈。
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在《助推》(Nudge, 2008)里提到,人类并非完全理性,但可以通过“预设选项”来帮助自己做更好的选择。
换句话说,你不必依赖意志力,而是用机制来节制。

第二种方法,则是更智慧的处理——“换位提升”。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元认知”(Metacognition),意思是:你要跳出来观察自己思考的过程。
当你想继续沉迷的时候,先问问自己:“十分钟后的我,会感谢现在的决定吗?”
这种方式,本质上是在延长你的思维时距,让你从眼前的欲望,跳到未来的后果。
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2011)中写过:系统一的快速反应常常让我们失控,而系统二的慢思考,能帮我们校正冲动。
所以,当你用元认知提醒自己,你等于是在把“快思考”拽住,让“慢思考”进场。
换句话说,你要学会让未来的自己,参与到当下的选择。

如果对方根本没打算节制,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止损”。
比如,你已经熬夜到三点,不必再苛责自己,不如立刻关灯睡觉。
正如尼采在《偶像的黄昏》(1889)里说过:“不懂节制的人,会被欲望反噬。”
止损,就是在承认错误的那一刻,及时收手。
因为很多时候,真正让人陷入困境的,不是一次失控,而是“破罐子破摔”的连锁反应。
学会止损,其实就是在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

所以,这件事真正的重点,不是“后悔为什么总是迟到”,而是“能否在欲望与节制之间,提前找到平衡”。
《易经》里的“六三:不节若,则嗟若,无咎。”说得明白,不懂节制的人,迟早要叹息。但叹息之后,若能醒悟并调整,也不算有大错。
真正的智慧,不是从来不犯错,而是犯错后能立刻止损。
正如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所说:“节制是美德的基石。”
愿你在面对短视频、熬夜、消费冲动、情绪失控时,不再陷入嗟叹,而是能提前画好边界,学会元认知,懂得止损。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遇到一个“明知道要节制,却又忍不住失控”的场景,你会怎么做?

合十。
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