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节: 六四:安节,亨;如何在“节制”中找到真正的安宁与通达
2025-08-29

节:

六四:安节,亨。

象传:

安节之亨,承上道也。


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夜里十一点,你刷着短视频,明知道明天一早还有会,但手指停不下来。你跟自己说,再看五分钟。结果一看就是一个小时。你心里是不是会觉得愧疚、焦躁,却又隐隐有种自我放纵的快感?你以为这是自制力差的问题。但其实,这不是表面问题,而是本质问题。表面看是沉迷娱乐,本质却是我们对“节”的误解。人们害怕节制,觉得那意味着压抑、缺乏自由,但真正的节,是带着安宁的节,是“安节,亨”。那么,为什么节制反而能带来畅通?我们一步步聊。

其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用“我想要自由”来拒绝任何规则。比如美国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Roy Baumeister)在研究意志力时发现,过度自由选择往往带来“选择疲劳”,反而让人焦虑无比(《意志力》,2011)。这背后反映的,是心理学中的“自我耗竭”概念。人如果没有边界,没有节制,就像河流没有堤岸,水流就会泛滥,最终反而失去力量。正所谓《大学》里的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意思是说,只有知道何时该停,心才能安定,安定了才可能从容。这就是“安节”的深意。

遇到这种情况,第一种方法就是学会给自己设定“小节律”。比如你完全可以说:“今晚我只刷十五分钟,然后就关掉。”听起来像限制,但心理学家丹·艾瑞里(Dan Ariely)在《怪诞行为学》里提到过,明确的自我约束反而会增加幸福感,因为人心底其实渴望稳定。这样既避免了沉迷带来的焦虑,又让自由显得更有质感。换句话说,自律并不是剥夺,而是让选择更清晰,让心更轻松。

第二种方法,则是更智慧的处理——从“节”里找到真正的安宁。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在《液态生活》中说过,现代社会的问题不是缺少选择,而是选择太多,导致人无所适从。如果我们能给自己定下一些核心优先级,比如“每天运动二十分钟”或“晚上十一点准时睡”,那么生活就像有了脊梁,不至于东倒西歪。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意思是说同样的行为,如果被放在不同的框架中,感受完全不同。如果你把节制看成“我被限制”,那一定痛苦。但如果你把它看成“我在保护自己的能量”,那就是自在。换句话说,你要学会给自己设一个善意的框架。节制不是锁链,而是护栏。

如果对方根本没打算遵守任何节,那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会止损。比如你和朋友约定一起健身,但对方总是放鸽子。你等来等去,浪费了时间,还影响了心情。这个时候,你要明白《易经》里说的“承上道也”,意思是顺应大道,而不是执着于眼前的纠缠。止损的方法,就是抽身。心理学家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里提醒过,人的大脑容易陷入“沉没成本谬误”,舍不得已经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但越拖延,损失越大。真正的智慧,是在必要时按下停止键,把心力收回来。正如《论语》里孔子所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懂得止损,其实就是不惑。

所以,这件事真正的重点,不是节制限制了你,而是节制解放了你。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安节而亨”。就像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里说的:“自由不是随意,而是依从理性的自律。”愿你在生活的洪流中,不再焦躁不安,而是心有定力,行有所止。愿你在选择的迷宫里,不再耗竭,而是找到自己的节奏。愿你在面对外界诱惑时,不再沉溺,而是淡然自在。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今晚十一点,你再次陷入刷屏的诱惑,你会怎么做?

合十。
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