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节: 九五:甘节,吉;往有尚;如何让节制变得甘之如饴,而不是压抑
2025-08-29

节:

九五:甘节,吉;往有尚。

象传:

甘节之吉,居位中也。


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周末的夜晚,你走进一家自助餐厅,琳琅满目的食物让你眼花缭乱。寿司、牛排、甜品、饮料,全都在你面前。你刚开始觉得,这是一种自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但没过半小时,你已经撑得难受,肚子里满是油腻。你心里是不是会觉得,为什么自由的选择,最后却变成了一种负担?这看起来是吃多了的问题,但这不是表面问题,而是本质问题。表面看是嘴馋,其实背后是我们对节制的误解。人们总以为节制是苦的,是压抑的,是要拼命忍耐的。但《易经》里说,“甘节,吉;往有尚。”真正的节制,不是苦涩的,而是甘甜的。它不剥夺你,而是成全你。那么,到底该如何理解这种“甘节”?接下来我们一步步聊。

其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用“放纵”来证明自由。比如有人每天熬夜打游戏,看似无拘无束,结果第二天上班打瞌睡,精神萎靡。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实验叫“棉花糖实验”,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主持。研究发现,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长大后在学业和事业上普遍更成功(Mischel, 2014, 《The Marshmallow Test》)。这背后反映的,是“自我控制”与“延迟满足”的能力。正所谓《中庸》所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节制的价值,不在于压抑欲望,而在于让欲望在合适的分寸里流淌。真正的节,是带着甘愿的甜,而不是被迫的苦。

遇到这种情况,第一种方法就是主动建立小的节律。比如面对美食,你完全可以说:“今天我先选三样我最想吃的,其他留到下次。”你会发现,限制并不一定是痛苦的,而是帮你从混乱的选择中解放出来。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里提到,人类大脑的系统一偏向于冲动反应,但系统二能带来理性调节。通过提前设置“节”,就能把大脑拉回到理性的轨道。这就像你在餐厅里选择少吃几样,反而更能享受味道的精致。这样的节制既避免了负担,又让自由更有深度。

第二种方法,则是把节制当作一种积极的自我设计,而不是消极的忍耐。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里写道,禁欲和自律并非痛苦,而是一种意义感的来源。换句话说,人们愿意自律,是因为他们在其中看见了价值和尊严。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认知重评”,意思是我们可以通过重新解释来改变情绪体验(Gross, 1998)。如果你把节制理解为剥夺,那一定会痛苦。但如果你把它理解为投资未来、保护能量,那它就是甘甜。就像锻炼身体,流汗的当下也许辛苦,但因为你知道这背后是健康和力量,所以会带着甘愿。甘节的秘诀,就是把意义放在前面,让自律转化为滋养。

但还有第三种情况,如果对方根本没有想过要节制,那你就需要学会止损。比如你看到身边有人疯狂加班,透支健康,劝也劝不动。这个时候,你需要理解,“甘节之吉,居位中也。”居中,意味着守住自己的中正之道,而不是被裹挟。心理学上有个常见偏差叫“沉没成本谬误”,人总是舍不得停下已经投入的精力。可是,越陷越深,反而越难抽身。哲学家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说过:“人类最大的愚蠢,就是不断牺牲健康来换取其他。”所以,止损的智慧,就是该停就停。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节制,但你要能守住属于自己的中位。

所以,这件事真正的重点,不是节制让你少,而是节制让你多。不是节制带来苦,而是节制带来甘。正如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所说:“德性存在于过度与不足之间的中庸。”甘节,是带着喜悦的节,是合乎分寸的自由。愿你在面对诱惑的时候,不再觉得节制是枷锁,而是甘愿的选择。愿你在生活的节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中位。愿你在与他人相处时,既不放纵,也不苛刻,而是温和而坚定。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今天夜里你面对自助餐台的丰盛佳肴,你会怎么做?

合十。
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