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节: 上六:苦节,贞凶,悔亡;如何避免陷入“苦节”的极端节制,让节制成为滋养而非枷锁
2025-08-29

节:

上六:苦节,贞凶,悔亡。

象传:

苦节贞凶,其道穷也。


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身边有个朋友,决定要减肥。他每天只吃水煮青菜,不碰任何油盐糖。刚开始你觉得他很自律,很厉害。但没多久,你发现他整个人气色越来越差,脾气越来越暴躁。最后体重虽然掉了一些,可整个人却失去了活力。你心里是不是会觉得,这样的节制,好像走得太狠了?这看起来是饮食习惯的问题,但其实,这不是表面问题,而是本质问题。表面上是想靠节制获得健康,实际上却因为“过度节制”把自己逼进死角。《易经》说“苦节,贞凶”,意思就是过于痛苦的节制,哪怕初衷是好的,最后也会走向凶险。那么,为什么节制一旦变成极端,就会失去意义?我们一步步聊。

其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走极端。比如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Peter Herman)在研究饮食行为时提出“节食者反弹效应”,他发现那些严格压抑食欲的人,往往一旦松懈,就会暴饮暴食,最终比没节制的人更容易发胖(Herman & Polivy, 1980,《Dieting and binge eating》)。这背后反映的,是心理学里的“白熊效应”——越想压抑某个念头,它越会反复出现(Wegner, 1987)。正所谓《中庸》讲的:“过犹不及。”任何事情,一旦超过中道,就会走向反面。所谓“苦节”,就是节制被异化成了折磨,把人困住,而不是解放。

遇到这种情况,第一种方法就是把节制从“苦行”变成“调和”。比如你完全可以说:“我减少甜食的频率,但偶尔给自己一点奖励。”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在《选择的悖论》里提到,人类需要在约束与放松之间找到平衡,过度压抑只会让幸福感下降(Schwartz, 2004)。这就像你坚持锻炼,却也允许自己偶尔休息一天。这样既保持了方向感,又避免了心理崩溃。换句话说,节制不应该是一把鞭子,而应该是一只温和的手。

第二种方法,则是学会升维思考,把节制和“意义”连接起来。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在《液态时代的生活》中说过,现代人最大的焦虑,是被无限的可能性绑架。节制的目的,不是苦苦压抑,而是帮你筛选出真正重要的东西。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自我决定论”,由德西和瑞安提出(Deci & Ryan, 1985),它强调人类行为的动力来自自主、能力和关系三种核心需要。如果节制不能满足这三点,就会成为压迫。但如果你把节制看作一种自主选择,比如“我不去应酬,是为了有时间陪家人”,那这种节制就是甘愿的。换句话说,真正的节制,必须和个人的价值观绑定,才能变成“甘节”,而不是“苦节”。

但是,有些情况,如果对方根本没有改变的意愿,你就需要学会止损。比如你看到有人疯狂加班,觉得这是奋斗,其实是在消耗健康。你提醒他,他却说:“这就是我的选择。”这个时候,你要明白,《易经》里说“其道穷也”,意思是走到极端,路就走不通了。心理学家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里提到,人脑常常陷入“沉没成本”,舍不得停下已经投入的东西。可越是如此,越容易把自己困死。哲学家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写过:“凡是不能杀死我的,必将使我更强大。”这句话被很多人误解为“越苦越好”。但实际上,尼采强调的不是苦行,而是成长。如果苦只剩下苦,没有成长,那就该停了。止损,就是最大的清醒。

所以,这件事真正的重点,不是节制本身,而是节制的方式。不是“越苦越高尚”,而是“适度才长久”。就像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里所说:“德性存在于过度与不足之间的中庸。”节制如果带着甘愿和意义,它是吉的,是顺的,是有前途的。但如果节制变成了苛刻和痛苦,它就是凶的,是穷的,是无路可走的。愿你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再把自己困在苦节里,而是找到甘节的平衡。愿你在节制和自由之间,不再摇摆,而是安然。愿你在生活的选择中,不再用痛苦证明高尚,而是用平和成就长远。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在因为过度节制而失去生活的滋味,你会怎么办?

合十。
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