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AI合作用一段话拓展4个核心洞见性选题
2025-08-29
问:
有位小伙伴跟我说,最近试着做短视频,坚持了9天,发布了12个视频,一个都没爆,觉得自己不行,鄙视自己。意识到自己开始否定自己,他又觉得因为一件事做不好就攻击自己,也很不好,容易越来越不自信,感觉自己哪哪都不行。他问我怎么办。
我的短视频,从2020年开始尝试到现在,反复重启超过10次了,也没成。但我没觉得我不行,我觉得我依然OK,因为我有3个法宝。
① 不以偏概全,尽量就事论事。
一件事做不成,是当时不成,不代表下次不成,不代表将来不成。就算一直不成,真的不成,也只能说明我做不好这件事,做不好与之绑定的角色(如短视频博主/好脾气的爸爸),不能说明我整个人不行。因为这件事绑定的角色只是我身上众多角色中的一个,一个角色没演好,不代表我所有角色都没演好,不能否定我所有角色。就是说,短视频没做成,只代表短视频这件事当下我做不好,只代表短视频博主这个角色我当下演不好,我还有其它可以做好的事和角色,我整个人还是OK的。
② 少和外在比较,多和自己比较。
当我说“短视频没做成,我不行”的时候,往往心里藏了一个“花更少时间和精力却把事情做成了”的人或者藏了一个“大家都觉得应该多久做成”的标准,我在和那个成事的人或外在标准比较,判定我不行。其实那个成事的人那个外在的标准,不管是虚构出来的,还是真实存在的,和我都没关系。我就看看自己的来路,我原来不敢拍,现在敢拍了,这就是突破了。我原来拍短视频拘谨机械,现在自然松弛,这就是进步了。不和外在比较,和自己的过去比较,我还是OK的。
③ 把过程当作目的,把体验视为收获。
我做一件事,自然求一个终结式的结果。只盯着那个结果,结果没拿到,自然觉得败了。但衡量一件事不只结果一个维度,还有过程这个维度。我做这件事而非其它事,我做出了选择,挺好。我做的过程中,有时因为某个任务达成而有成就感,有时因为某个任务卡住而有挫败感,有时因进展而欣喜,有时因胶着而焦虑,有时因投入而充实,有时因无果而犹豫……这些都是体验,能够丰富我,也可以是目的和收获。这样子看,做了就只有赢,没有败。我是OK的。
希望这3个法宝,可以帮到像我一样屡屡不成事的伙伴,摆脱“以一事成败论自己”的“恶习”,以更加松弛的状态做事。
把以上内容总结为4个核心本质性的洞见,我将围绕这4个核心洞见写深度文章。符合mece原则。
答:
面向深度写作的4个“核心本质洞见”(MECE)
1)把“我是谁”与“我做得怎样”切开:用“角色分离”对抗全盘否定
本质:一次任务/一个角色的失败,只能说明“当下我在此事/此角色表现不佳”,不能推导为“我整体不行”。把人与表现、把整体自我价值与单一角色成绩解耦,是稳定自尊与持续行动的前提。
关键点可展开
认知偏差拆解:以偏概全、标签化、灾难化如何在创作里放大打击感。
身份结构化:同一人拥有多重角色(创作者/同事/朋友/父母/学习者…),评估要“分账”。
评估话术替换:把“我不行”改为“我在[短视频剪辑/镜头感/叙事]环节暂时薄弱”。
实操工具:建立角色-指标矩阵(每个角色仅关注2–3个可训练维度)。
短视频示例指标:角色=“短视频创作者”:脚本清晰度(自评1–5)、镜头自然度(他评N=3平均)、交付稳定性(每周≥3更)。
2)把标尺从“外部比较”转向“自我增量”:用“内在基线”衡量进步
本质:多数自我否定源于拿自己对比“他人的速度/平台算法/大众预期”。可控的只有我的基线与增量:今天是否比昨天更敢拍、更自然、更稳定。
关键点可展开
外部参照的三种陷阱:信息不对称(看不见他人的成本/资源)、幸存者偏差、伪标准(“大家觉得多久能成”)。
增量思维:与“过去的我”比“+1”,将注意力从结果转向能力曲线的斜率。
指标分层:过程KPI(可直接控制)优先,结果KPI(受外因影响)延后观察。
过程 vs 结果对照表
类别 | 过程KPI(可控) | 结果KPI(半可控) |
---|---|---|
短视频 | 每周上新次数、脚本前置时长、复盘完成率 | 3秒/完播率、互动率、涨粉数 |
短视频“内在基线”样例:
第1周:敢拍=是/否;自然度自评=2/5。
第4周:敢拍=稳定;自然度自评提升到4/5;卡顿点从“镜头恐惧”转为“节奏把握”。
3)把失败改写为“尚未”:用“时间与样本量”对抗偶然性
本质:一次或数次的不达标,多是阶段性反馈而非终局判决。通过“试—学—调—再试”的迭代,把时间拉长、样本做大,降低偶然波动对自我评价的伤害。
关键点可展开
非线性进步曲线:创作常呈“台阶式跃迁”,前期长时间无明显回报很常见。
迭代闭环:假设→产出→数据→复盘→微调→再实验;每轮只优化一个变量。
反脆弱视角:小失败=低成本学习;记录“触发-调整-验证”沉淀为方法资产。
短视频迭代清单(每周一项):
只调“开头3秒钩子”;
只调“标题+封面文案”;
只调“镜头切换节奏”;
只调“故事弧线(冲突—转折—解法)”。
原话里的“当时不成≠以后不成”,在操作层就是延长周期+累积试验。
4)把过程当作品,把体验当回报:从“输赢二元”转向“多维收益”
本质:结果是重要维度,但不是唯一维度。体验、能力、情绪调节、系统化方法本身就是“隐性资产”,会在未来复利。做到“做了就只会赢不同种类的赢”。
关键点可展开
收益多维化:情绪肌肉(承压、挫败耐受)、技能(脚本/镜头/剪辑/叙事)、人脉&洞察、工作流资产。
过程即产出:可把复盘、踩坑记录、脚本库、镜头素材库当作可反复调用的资产池。
心理账本:把每次创作记两笔账——体验收益与能力收益,弱化对单一结果的依赖。
短视频“过程资产”举例钩子库(前3秒句式20条)、常用B-roll清单、复盘模板、标题公式卡、观众提问FAQ库。
4条洞见之间的“MECE”关系
互斥:
①解决“身份与表现混淆”;
②解决“评价标尺指向”;
③解决“时间与试错样本量”;
④解决“收益维度单一”。
穷尽:从我是谁(价值感)、我用什么尺(评估法)、我在多长时间看(时间法)、我拿什么算赢(收益法)四面包住创作中的主要心理与方法问题。
写作落地框架(每篇文章可直接展开)
A. 《角色分离:一次不成≠我不行》
认知偏差剖析 → 角色-指标矩阵模板 → 自我对话话术库 → 案例:如何把“全盘否定”改写为“点状改进”。
B. 《把标尺收回到自己手里:建立增量型指标体系》
外部比较的三种陷阱 → 过程/结果KPI分层 → “内在基线”记录法(周报小表单) → 案例:3周自然度从2/5到4/5。
C. 《尚未,而非失败:迭代与样本量的力量》
非线性成长曲线 → 单变量实验法 → 复盘链路(事实→原因→对策→验证) → 案例:只调“开头3秒”带来的留存变化。
D. 《多维收益观:把体验与方法变成可复用资产》
收益清单化(情绪/技能/系统)→ 资产库搭建(脚本库、钩子库、模板库)→ 心理账本的双重记录法 → 案例:复盘模板如何缩短创作周期。
快速起草所需的小工具与模板(可直接套用)
周度增量表(简版)
产出:本周上新X条;
过程:脚本前置时长、拍摄一次完成率、复盘完成度;
能力:自然度自评(1–5)、叙事清晰度(他评N=3);
体验:最强情绪×1、触发点×1、应对策略×1;
下周唯一要验证的变量:________。
复盘四格
1)事实(客观数据);2)原因(可控/不可控);3)对策(下轮只调一个);4)验证(何时、用什么指标判定)。
参考书目/论文/软件(助你深挖四篇文章)
书籍
《心态:成功的新心理学》(Carol Dweck)——“尚未”的增长心态。
《思考,快与慢》(Daniel Kahneman)——识别以偏概全、外部比较等判断偏差。
《刻意练习》(Anders Ericsson)——将过程拆成可训练模块。
《原子习惯》(James Clear)——过程KPI与行为设计。
《反脆弱》(N. N. Taleb)——把波动与小失败转化为优势。
《不确定中的决策》(Thinking in Bets,Annie Duke)——结果≠决策质量,强调迭代与样本。
软件/方法
Notion/Obsidian:搭建脚本库、钩子库、复盘模板。
Google 表格:过程&结果KPI双表(便于可视化增量)。
LumaFusion/CapCut:建立固定工作流,减少变异源。
番茄钟 + 习惯追踪器(如TickTick):保证产出节律。
一句收束
把“我是谁、我用什么尺、我给多长时间、我算什么为赢”逐一厘清,你就能在短视频这类高不确定性的赛道里,越做越松弛,越做越有数。
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