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而非失败:迭代与样本量的力量
2025-08-29
请想象这样一个画面。
你连续九天发了十二条短视频,每次点开后台数据,播放量寥寥,点赞个位数。你合上手机,心里突然涌上一股酸意,觉得自己是不是根本不行。下一秒,又开始懊恼自己为什么因为一件小事就否定自己,好像哪里都不行。是不是很熟悉?
这看似只是“作品没火”的小问题,但其实不是。表面上是作品数据不理想,本质上却是我们对“失败”的定义出了偏差。我们习惯把“不成”直接等于“失败”,再等于“我不行”。于是一步步把自己推到怀疑和否定的漩涡里。
这不是短视频的问题,这是心态和认知的问题。到底该怎么办?我们慢慢聊。
其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反应。有人考试考砸了,就断言自己不适合读书;有人创业失败了一次,就说自己不是当老板的料;有人表白被拒,就觉得自己注定没人喜欢。心理学里有个词,叫“过度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aron Beck在认知疗法里提出的负性自动思维模式(Beck, 1967, Depression: Clinical,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Aspects)。意思是说,人会因为一件事没做好,就推论自己在所有事上都不行。
这背后反映的,是我们对“时间”和“样本量”的忽视。我们太急于在短期内看到结果,却忘了成长曲线往往是非线性的。心理学家Anders Ericsson在《刻意练习》(Peak, 2016)里指出,技能习得不是匀速直线,而更像是一段停滞,然后突然跃升的台阶式过程。换句话说,你可能发了三十条短视频都没什么动静,但在第三十一条时,突然就有人看到并开始转发,这才是常态。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第一种做法是什么呢?就是学会把“不成”改写成“尚未”。你完全可以在心里说一句:“这件事还没成,但不是永远不成。”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能改变心态。因为它把终结判决,转化为阶段反馈。就像孩子学骑车,前几次总是摔跤,但没有谁会说“我注定骑不了车”。我们更容易说“我还没学会”,然后继续练,直到有一天突然掌握平衡。
这样做的结果,是把焦点放在时间跨度和积累上,而不是眼前的波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在《心态:成功的新心理学》(Mindset, 2006)里说过,成长型思维的关键,就是在失败后加上一个“还”字。不是“我做不到”,而是“我还做不到”。这一个“还”字,撑起了希望,也撑起了继续尝试的勇气。
但仅仅心态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方法。第二种方法,就是用“单变量实验”来对抗偶然性。什么意思呢?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每次都改一大堆东西,你根本不知道是哪个因素在起作用。更科学的方式,是每次只调一个变量。比如这一周只盯着“开头三秒”,下周再只改“标题封面”。这是最经典的A/B测试思维,本质来自统计学里的“控制变量法”。在短视频领域,这其实就是小规模试错的最佳策略。
这种方法的背后逻辑,就是把失败当成数据,而不是打击。美国扑克冠军Annie Duke在《不确定中的决策》(Thinking in Bets, 2018)里写过,任何一次结果都只是样本,而不是终局判断。你需要看的是大量样本下的趋势。把一次失败当数据,就能从中提炼出下一步调整的方向。
我认识一个朋友,他刚开始拍视频的时候,连话都说不完整。前十条视频基本没人看。他没有一棒子打死自己,而是设定了迭代闭环:假设一个点子→发出视频→看数据→复盘→只微调一个细节→再试。三个月下来,他发现自己不再怕镜头,说话顺畅了,甚至能随口抛梗。这就是“时间×样本量”的力量。短期数据可能糟糕,但长期曲线却是向上的。
还有第三种方法,是更升维的思考方式。我们要学会把小失败视为低成本学习,把它转化为方法资产。塔勒布在《反脆弱》(Antifragile, 2012)里说过,真正的强大不是避免波动,而是利用波动。小的挫败感,就是系统给我们的低成本反馈。如果你每次都能记录“触发—调整—验证”,最后你会形成一整套属于自己的“方法论库”。
我曾经见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案例。知乎上一位用户分享自己做公众号的经历,前面五十篇文章都几乎没人看,他却把每篇文章的标题风格、开头场景、读者反馈都做了记录。后来他发现,凡是开头用“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的文章,读者停留时间显著更高。他于是坚持这种开头方式,最终粉丝数突破十万。这就是把失败当实验,把实验当积累。
但如果你遇到一种情况:对方根本没打算给你反馈,环境也没有任何响应,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止损。什么意思?就是不要把自己无休止耗在无效的路径上。经济学里有个概念叫“沉没成本谬误”(sunk cost fallacy),意思是人容易因为已经投入的时间金钱,而不愿意止损。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在《助推》(Nudge, 2008)里提醒过,人最该做的是看未来的边际价值,而不是过去的投入。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平台的机制根本不适合你,或者你的目标完全没有匹配的土壤,那么撤退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所以,这件事的重点,不是“作品没火”这种表面问题,而是“我们怎么定义失败”这个本质问题。你要学会告诉自己:一次不成≠失败,十次不成≠失败,哪怕一百次不成,也可能只是“尚未成”。正如托马斯·爱迪生那句被反复引用的话:“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引自1910年Edison采访,New York Times)
愿你在创作和生活里,不再因为一时的不成就全盘否定自己,而是敢于给自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试验,更多的迭代。因为真正的成长,总是在看似最黑暗的那一刻,悄悄发生跃迁。
合十。
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