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多维收益观:把体验与方法变成可复用资产
2025-08-29

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辛苦写完一条视频脚本,熬夜录完,剪辑到凌晨,发出去后满心期待。第二天一看数据,惨淡到不忍直视。你心里是不是会有那种“白干了”的挫败?仿佛这几天的时间都白费了。这不是表面上的“作品数据差”的问题,而是更深层的,我们总是用“结果输赢”去定义一切的价值。这才是让人反复受挫的真正原因。那么,到底该怎么办?接下来我们一步步聊。

其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把一件事情最后的输赢,当作唯一的评价标准。比如学生考了一次试,就觉得自己是不是“有用之人”;运动员赢一场比赛,就被当作英雄,输掉就瞬间被冷落;年轻创作者一条视频爆了,就信心满满,一条扑街,就怀疑人生。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心理学上典型的“结果偏差”。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说过,人类判断的一个陷阱,就是过度依赖最终结果,而忽略过程中的决策质量。你可能做了所有正确的动作,但结果因为外部因素不理想,就会被全盘否定。正所谓:“成败论英雄”,这句话流传甚广,却也绑架了多少人的心。

那怎么办呢?第一种方法,就是要把收益“清单化”,把情绪、技能、方法拆解出来,写进自己的收益账本。比如一次视频没爆,但你可能锻炼了面对镜头的稳定性,这是情绪层面的收益;你可能学会了一个新的转场剪辑,这是技能层面的收益;你可能把复盘流程写成了一张表格,这是方法层面的收益。你完全可以对自己说:“这次我虽然数据不行,但我多了一份钩子库,多了一份复盘模板。”这样做的结果是,你不会把一次挫败等同于零收获,而是会看到多维度的价值。心理学上有个“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由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指的是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在未来情境中应对挑战的信念。你每次的清单化记录,都会一点点累积这种信念。

第二种方法,是搭建资产库,把过程中的沉淀变成可复用的工具。比如,你可以建立一个“脚本库”,里面收集你写过的所有开头金句;建立一个“钩子库”,把前3秒的吸睛句式存起来;建立一个“B-roll清单”,方便快速调用镜头素材;再加一个“复盘模板”,帮你缩短下次创作周期。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过“资本”理论,他说除了经济资本,还有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会在不同场合发挥作用。你建立的这些库,就是一种“方法资本”。它不显山不露水,却会在未来持续放大价值。比如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在做短视频时坚持记录标题公式,结果半年后,他能在五分钟内写出二十个标题,创作周期缩短了一半。这就是把过程变成了资产。

第三种方法,是建立“心理账本”的双重记录法。什么意思呢?就是每次创作,你都要记两笔账:一笔是体验收益,比如你这次更能忍受负面评论,更能快速调整心态,这是情绪肌肉的成长;另一笔是能力收益,比如你多学会了一个剪辑技巧,多总结了一种镜头感知。这种心理账本,会让你不再依赖单一的结果。哈佛商学院教授特蕾莎·阿玛比尔在《进步原则》中发现,人们最大的动力来源,不是外部奖励,而是看到自己在工作中哪怕很小的进步。你如果能把这些体验和能力都“入账”,就会发现,哪怕结果没起色,过程本身也已经让你成长。这就是“做了就只会赢不同种类的赢”。

当然,还有一个止损思路。那就是别再把“输赢二元”当作人生的唯一标尺。拿破仑曾经说过:“失败只是成功的另一个名字。”如果你始终只看最终输赢,你的心态永远会被结果绑架;但如果你能看到过程中的多维收益,你就会明白,每一次尝试都不会白费。正如纳西姆·塔勒布在《反脆弱》中写的:“那些不能摧毁我的,最终会让我受益。”过程中的体验与方法,本就是未来的复利。你做得越多,积累越厚,最终的结果自然会水到渠成。

所以,这件事真正的重点,不是你这次作品爆不爆,不是你这次输还是赢,而是你能不能把过程当作品,把体验当回报。表面上你是在创作一个短视频,本质上你是在积累一份份可复用的资产。正如尼采所说:“凡不能杀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愿你在创作和生活中,不再被输赢绑架,而是懂得收集那些看似隐性的收益,情绪肌肉、技能提升、方法沉淀,它们会在未来悄然复利。那问题来了,如果下一次数据依然不理想,你会不会拿起自己的心理账本,告诉自己“我已经赢了另一种赢”呢?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