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翔:年轻人怪罪原生家庭,并不是因为父母没有钱、没本事、没门路,无法给自己提供太多社会资源,大家真正厌恶的是......
2025-09-01
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你刚下班回到家,准备和父母聊聊最近的计划。你兴奋地说,你想换一个行业,虽然风险大,但你很期待。结果父母皱着眉头说:“别折腾了,好好考个编制,安稳一辈子。”你心里突然堵得慌,好像再多解释都没用。
你不是因为他们没有钱帮你创业而失落,而是因为他们的观念和你格格不入。你不理解,为什么他们永远要把自己的“安全逻辑”强加给你。
这不是表面的问题,不是钱和资源的问题,而是观念和控制的问题。
那么,该怎么办?接下来我们一步步聊。
其实,生活中总有一些父母喜欢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推翻你的人生选择。比如《当代青年研究》里有一个数据调查,超过68%的年轻人表示在职业选择上感受到父母的强烈干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中国青年研究中心,2022)。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典型的“权力惯性”——父母在你成长过程中拥有绝对权威,等你成年后,他们仍然想维持这种控制。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心理控制”,美国心理学家芭芭拉·巴伯(Barbara Barber)在研究中指出,父母过度的心理控制会让孩子成年后产生焦虑和无力感(Barber, 1996, Psychological Control in Parenting)。
正所谓,“子女虽生于父母之家,却不属于父母的人生。”这是纪伯伦在《先知》里说的话,放到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遇到这种情况,第一种方法就是学会“接受”。接受什么?接受父母的三观和性格不可轻易改变。你完全可以这样回应:“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好,但我也想按照自己的想法试一试。”这样既保留了对父母的尊重,又不轻易交出人生的主动权。
很多人觉得“接受”是妥协,其实不是。接受是承认边界,知道哪些东西不能动。比如,父母的人生观念是在上世纪的社会环境里形成的,你去硬碰硬,除了争吵不会有结果。接受,就是少做无谓的内耗。
第二种方法,则是更智慧的处理,那就是“改变”。改变什么?改变自己。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认知重评”(cognitive reappraisal),意思是通过改变我们对事件的理解方式来调整情绪和行为(Gross, J. J., 2002, Emotion Regulation)。换句话说,你要主动跳出父母观念的框架,建立属于你自己的三观和认知。
比如,父母告诉你“跳槽不稳定”,但你读过《非理性繁荣》这本书,就会明白,现代经济环境是动态的,个人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变化。再比如,父母坚持“结婚生子才是正道”,但你接触过社会学研究,就会知道,现代社会的多元家庭模式已被广泛接受(参见安东尼·吉登斯《亲密关系的转型》,1992)。
改变,不是和父母对抗,而是用更大的世界去校正自己的方向。
第三种方法,是“忽略”。有时候,止损比争论更重要。忽略父母的一些评价,忽略他们的过度说教,忽略他们在你职业和婚姻上的干预。法国哲学家蒙田说过:“人类最大的自由,是在于心灵的自由。”忽略不是冷漠,而是一种策略。就像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的“非条件积极关注”,你知道父母依然爱你,但你不必把他们的每句话都当成真理(Rogers, 1961, On Becoming a Person)。
比如,父母说你“不争气”,你完全可以心里一笑,然后转身去做更好的自己。就像知乎上曾经流传的一句话:“不要和父母讲道理,你的成功就是最有力的道理。”
但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如果父母根本没打算改变,你再怎么沟通也是徒劳,那最好的方式就是“相对独立”。社会学上有个概念叫“个体化”,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在《风险社会》里提到,现代化的进程让个体必须从传统的家庭和集体中分化出来,独立承担生活选择(Beck, 1992)。
你要做的,就是让新生家庭在经济、生活、决策上尽量独立。否则,原生家庭的问题会一代一代传下去。比如,如果父母带孩子的方法让你感到不安,那就要尽量自己承担育儿的责任。否则,上一代的阴影,会成为下一代的枷锁。
正如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里说的:“真的父亲,不是要儿子完全像自己,而是要儿子比自己更像人。”学会止损,就是给孩子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所以,这件事真正的重点,不是父母有没有钱,有没有资源,而是你能不能在矛盾中找到边界,找到独立。
正如尼采说的:“成为你自己。”这是人类最艰难,却最值得追求的目标。
愿你在和父母的关系里,不再只是抱怨和依赖,而是能走向清醒和自由。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遇到父母的强烈干预,你会选择接受、改变,还是忽略?
合十。
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