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催婚逼疯的年轻人,开始找「结婚搭子」了
2025-09-01
电梯到家门口已经是晚上十点半,门上的猫眼里映出两个人影,一个是你妈,另一个是你爸。桌上热气腾腾的汤,手机桌面亮着十几条未读家族群消息,主题只有一个——“对象怎么样了”“什么时候结婚”“别再挑了”。你把外套搭在椅背上,拿起碗,又放下。不是不饿,是心口那团火让你下不去筷。你以为父母要的是你幸福,其实他们要的是心安。你以为你在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其实你是在与一个长久以来的秩序交涉。表面看是“催婚”,背后是一套代际叙事的缠绕:什么叫体面,什么是安全,谁对谁负责。看懂了这个分歧,路才会变得清晰起来。今天我们就聊聊一种正在悄悄出现的“缝合术”——结婚搭子。不是鼓动,也不是反对,而是把它放到更大的社会坐标里,拆开看,合上做。
先把现象摆在桌面上。这两年,越来越多年轻人把“结婚生子”从必选改成可选。不是对亲密关系失望,而是对“被设计好的人生模板”保持警惕。数据不是情绪,是脉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联合高校团队发布的《2024年普通成年人与大学生婚育观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中有51.8%认为“婚姻不重要”,女性的比例更高;同一组调查还显示,年轻人对“非传统亲密关系形式”的包容度明显上升。再看更宏观的登记曲线:官方统计口径下,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610.6万对,同比下降约20%,为十年来新低;2023年的登记数是768.2万对,趋势线清晰向下。数字之外,还有语言。社交平台上,搜索“结婚搭子”,你会看到一种介于“形式婚”“拉扯式谈判”与“生活共谋”之间的新样态:把“对外的交代”与“对内的自由”分层处理,用契约织好边界,用礼仪安抚长辈,用生活留给自己。它听上去冷,却是热的;看上去功利,本质里却充满了不得不的现实感。
如果把“结婚搭子”放进社会学的显微镜,它离一个已有的概念并不远——LAT,Living Apart Together,维持亲密关系但不共同居住。早在2004年,挪威社会学家Irene Levin就把LAT视为“新型家庭形态”,它不是过渡期的“异地婚”,而是以“双住所”为前提的关系选择。之后的跨国研究表明,人们选择LAT的原因复杂而现实:追求自主、照料负担、职业流动、不愿卷入高冲突的家务分工等。这让“结婚搭子”的出现不再突兀。它像是LAT在中国语境下的一种变体:法律关系在场,居住关系弱化,情感关系不必强制绑定一个人,责任边界靠协商明确。你可能会问,这是不是“欺骗”?先别急着下结论。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亲密关系的转型》里提到“纯粹关系”的兴起——以双方主观感受的满足为维系,不再被传统角色强绑定。它不是抛弃责任,而是重新定义责任。意义从“被规定”过渡到“被约定”。这条线,恰恰能解释当下很多年轻人的“温和不合作”。
把现象看明白之后,我们落到“怎么做”上。第一步,不是去跟父母斗法,而是把话说清,把边界立住。直给一个可用的表达:“我理解你们的担心,我也会认真对待婚姻。但我更希望在尊重彼此的基础上完成这件事。我们先把底线写清楚:尊重选择、不强迫生育、不干涉职业、不介入财产分配。”对,边界要可见。可见的边界能降温。谈边界不是冷血,而是减少误解的学问。心理学上叫“预设期望管理”,它的作用是把“情绪黑箱”变成“选项清单”。当你愿意把你要的、你不要的摊开,很多争吵会提前结束。这一步的关键不在“说服”,而在“定位”:我是谁,我要什么,这件事谁说了算。你越清晰,对方就越容易退一步,因为他知道再逼只会一路撕裂。你也可以做一张“家族沟通备忘”:逢年过节必做的几件面子事(比如走亲、照片、饭局),按月、按季度履约;其他时间,互不打扰。这不是退让,是换取空间的“软策略”。
第二步,若你真打算尝试“结婚搭子”,就把它当成“合作项目”,而不是“临时拼车”。项目要有章程,有交付,有风控。章程写什么?三块:法律、生活、情感。法律层面,婚前协议、财产独立、公证留痕,写得越细越好;生活层面,居住安排、见长辈频次、节庆露面、危机事件的响应(比如父母生病谁来扮演“女婿/儿媳”);情感层面,双方恋爱自由的边界、避嫌规则、对外表述的口径。别怕麻烦,麻烦写在纸上,就不麻烦在心里。学术证据也提醒我们:当亲密关系以“可讨论的条款”来管理冲突,负面情绪显著下降,回避—攻击的循环也会减少。欧洲多国的LAT研究显示,明确独立与互助的比例,反而更稳定、更长久。
第三步,把它放在法律的阳光下。任何涉及婚姻登记的创新,都不能踩线。比如“假离婚”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已被明确审视,相关司法解释也不断收紧风险窗口;而涉及“虚假意思表示”的婚姻安排,一旦引发财产、抚养、抚恤等纠纷,极易陷入泥潭。换句话说,搭子不等于作戏,契约不等于游戏,程序一定要正当,权利义务必须清楚。最高人民法院近年的相关条款对“假离婚”“骗婚”“重婚”等都作出了处理导向,提醒大家别踩红线。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有公益法律服务,不妨花一次晚饭时间,跟律师把“合规清单”过一遍,再落笔签字。文明的创新,一定要在规则的边界里完成。
有人会说,“搭子”是被催婚逼出来的权宜之计,等风过去就散。也不尽然。它当然有被动的成分,但也有主动的选择。在一个高不确定的时代,很多人不再把“安全”寄托在单一制度上,而是回到“可迁移能力+可控关系网”的组合上。这不是“犬儒”,这是“现实主义”。麦肯锡、德勤、Gallup的连续性报告都在描绘一个类似的世界:职位的确定性在下降,个人的项目性在上升;形式的体面在褪色,实质的自由在上升。在婚姻议题上,类似的“再配置”也在发生。人们把“成家”拆成不同维度:对长辈的安抚、对生活的陪伴、对孩子的抚育、对自我的追求;每一维度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完成。有人还是选择“爱情—婚姻—孩子”的整套链路,那很好;有人选择“高质量单身+朋友共同体”,也不错;有人选择“搭子婚+自由恋爱+责任共担”,同样是一种对现实的真诚回应。数据并不要求每个人这么选,它只是告诉你:“确实存在这样的选择”。
当然,教你“如何搭”的文章很多,我更想说“何时停”。对所有非传统模式而言,止损比启动更重要。什么叫止损?三条:其一,一方开始越界干预你的职业、人际与财务,那就叫越线;其二,一方在对外叙事里反复否认你们的合意,试图通过“逼婚—逼娃”改变约定,那就叫失信;其三,长期情绪劳动只出不进,沟通一直在“动之以情”的层面打转,那就叫消耗。出现其中任一条,立刻复盘,不能修复就退出。别怕被骂“凉薄”,因为你恰恰是在守一纸契约的温度。韩非说“事以密成,语以泄败”,真正的“密”,不是遮掩,是严谨;真正的“成”,不是面子,是边界。
你也许在想:父母那关怎么过?答案可能比你想的要“俗气”,但有效——把“形式”做足,把“内容”留给自己。逢年过节的聚餐、合影、走亲,把仪式感走稳一点;大事小情的通报,把尊重感做足一点;涉及催生的焦虑,把时间表讲明一点:健康评估、经济账本、照料支持,都开诚布公。你会惊讶地发现,很多长辈的怒气和焦虑,其实源于不确定。一旦你用一套“确定的外在秩序”降低他们的无力感、羞耻感(怕被人问),他们对你“内部秩序”的干预就会减弱。你不是在演戏,你是在做情绪调解。正如心理咨询常说的“系统观”:一个家庭的紧绷,是系统的问题,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你改变了你的位置,整个系统的张力就会被重新分配。
说到底,“结婚搭子”不是灵丹妙药,也不是洪水猛兽。它只是一个时代的“变体答案”。它出现在“高房价、高教育成本、强代际凝视、弱制度保障”的交叉口,也成长在“更开放的信息环境、更强的个体意识、更密的女性觉醒”的土壤里。你如果觉得它适合你,就认真对待;你如果觉得它不适合你,就继续寻找自己的节奏。别被口水带着跑。Stephanie Coontz在《婚姻史》中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婚姻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制度,它会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改变其功能与意义。把这句话放在今天的中国,依然受用。你完全可以一边尊重传统的温度,一边设计现代的秩序。
写到这里,我还想替“被催婚”的你说一句公道话:你并不是在“逃避长大”,你是在“学着负责”。负责什么?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为父母的焦虑负责的限度负责,为未来可能到来的孩子负责的可行性负责。你把“幸福”从一句话变成一张计划表,你把“爱”从一首歌变成若干条协议,你把“自由”从想象变成可持续的安排。这不浪漫,但很真诚。比起“随便找一个先结了再说”,或者“为了反抗而反抗”,你这种“先维护秩序再追求自我”的做法,已经足够成熟。
所以,这件事真正的关注点,从来不是“该不该找结婚搭子”,而是“你要过怎样的关系生活,以及你有没有把风险、责任与自由安排好”。正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里写的那句话,“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枷锁不可怕,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参与打造它的形状,让它既能抵御风雨,也能留出一条可呼吸的缝。愿你在面对父母的催促与世界的喧嚣时,不再手足无措,而是心里有数,脚下有路。愿你在“被看见”和“被理解”之间,先学会“自我看见”,再去争取“他人理解”。愿你在感情的旷野里,既不说大话,也不怕远路,认真爱人,也认真爱己。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今晚你又被催婚,你会怎么接球?先安抚情绪,再明确边界,然后用行动证明,你正在过一种你负责得起的生活。
合十。
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