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证成立的事,你不拼尽全力继续放大,就是傻帽儿
2025-09-01
请想象一下这种场景。
你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事情,试了试,结果真成了。
比如你随手写的一篇文章,忽然爆了,有人点赞,有人转发,还有人跑来问你要不要出课程。
你心里是不是一下子冒出一种念头:哎呀,原来我也能行。
但紧接着,很多人就停了。停在那一篇爆款,停在那一次好运,停在那一个别人关注的瞬间。
这不是运气的问题,而是选择的问题。更准确地说,这不是表面的“成果闪现”,而是背后的“放大思维”缺席。
那么,该怎么办呢?我们慢慢聊。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喜欢把一次成功当成终点,而不是起点。
比如在职场里,有人拿到一个大单,老板表扬,同事羡慕,他就开始躺平,觉得够了。结果两三个月之后,别人已经跑在前面,他却连上次的光环都还没消化。
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心理学里一个经典现象,叫做“自我满足偏差”(self-satisfaction bias)。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Mindset, 2006)里就提到过:固定型思维的人会把一次成果看作自己的能力证明,于是很快停止努力;而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把成果看作反馈,于是继续加倍行动。
正所谓,《荀子·劝学》里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次成果不是答案,而是出发点。
那遇到这种情况,第一种做法就是,立刻在同一个成功点上重复验证。
比如写文章火了,不要犹豫,马上写第二篇、第三篇。就像读者杨杨在留言区说的,她写了二十多篇文章,只有一篇爆了,她就立刻围绕同样的主题,写“我和大我九岁的老公2”“我和大我九岁的老公3”,结果阅读量依然两三千起步。
你完全可以这么对自己说:“既然这条路能走通,那我先不管远方的风景,就盯着这条小道继续走。”
这样既能延续关注度,又能在短时间内形成积累。心理学上把这个叫“正反馈循环”。就像雪球越滚越大,关键是最开始的几下不能停。
第二种方法,是要学会升维思考,把一次成功拆解成更大的可能。
比如粥左罗写《学会写作》卖了十万册,他没有满足于“出了一本书”,而是继续做“学会成长”“成事的时间管理”,再到“个人IP”套书。
这里有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叫“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最早由经济学家布莱恩·阿瑟在1989年的论文《Competing Technologies,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ck-In by Historical Events》中提出。意思是,一旦路径被验证有效,就会自然倾向于继续在这条路上投入。关键是你要主动利用,而不是被动等待。
换句话说,爆款不是为了证明你行,而是为了告诉你“从这里切入,也许你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高速路”。
所以,当你找到一个成立的点,不妨想一想:我能不能把它变成一个系列?能不能用同样的逻辑,放到别的场景?能不能让它升级成一个更完整的产品?
第三种方法,是懂得止损。
因为不是所有的路都能一口气走到尽头。
比如粥左罗的“学会系列”,尝试过了,发现后续不如第一本火,于是果断换名字,去做《成事的时间管理》,反而又打出成绩。
在商业案例里也一样。可口可乐曾经推出“新可乐”,结果市场反馈惨淡,最后公司果断撤回,重回经典口味。这种止损,反而保住了品牌。
《创新者的窘境》(Clayton M. Christensen, 1997)里就强调过:持续创新的关键不是不犯错,而是犯错之后能及时调整。
所以,如果你已经尝试了很多次,发现继续放大没效果了,那就说明这条路径暂时不通,应该换个角度,重新出发。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重点?
重点不在于你能不能一次成功,而在于你敢不敢把成功放大。
正如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1967)里写过:“成果只能在外部被放大,而非在内部被保存。”意思是,只有你持续把成果推向市场,推向人群,推向更大的舞台,它才能变成真正的价值。
所以,当你遇到一件验证成立的事,不要只在心里偷着乐,不要只在朋友圈晒一晒,而是要拼尽全力去放大。写十篇,出十本,做十次,直到市场告诉你停。
在此之前,唯一的答案就是:继续干,狂干,持续干。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我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停?
答案很简单:当你连续三五次放大,发现反馈明显减弱,甚至投入产出失衡,那就该停。
在行为经济学里,这叫“边际效用递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2011)中提到:人们常常在最开始收获巨大回报,但随着重复,效用会下降。关键就是要在效用下降到无法支撑之前,及时止损。
所以,停不是坏事,停只是另一个开始。你停的是“无效路径”,不是“整体努力”。真正的失败,不是路断了,而是你自己不愿意换路了。
回过头来看,很多人困在“只做一次”的陷阱里。
他们以为,努力一回就能得到一生的光环。
但现实是,成功不会停留,只有放大才会留下痕迹。
你看写书是这样,写文章是这样,创业是这样,连健身减肥也是这样。小布迪留言说,他通过“六七成饱+运动+多喝水”从140斤到120斤,如果他就停在这里,很快又会反弹。只有持续做下去,才会让成果沉淀成习惯。
本质上,这不是一个运气问题,而是一个持续性的问题。不是“你有没有成功”,而是“你能不能放大成功”。
所以,请你记住。
验证成立的事情,千万不要停。
趁热打铁,继续做。直到市场说不行,再换方向。
不要怕重复,因为重复才是放大的母体。
不要怕辛苦,因为辛苦才是成果的必经之路。
愿你在生活和事业里,不再把一次好运当终点,而是把它变成新的起点。
真正的高手,不是找到机会,而是放大机会。
合十。
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