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贾平凹:人老了,躺在病床上才明白,废掉身体最快速的方式,不是抽烟、喝酒、打麻将,而是这3件事
2025-09-01

夜半,窗外风声像一条看不见的河。你从客厅走回卧室,灯没开,手机却亮着。医院的单人病房里,机器的滴答比秒针更扎心。你想起年轻时的自己,熬夜像常态,情绪像潮水,欲望像一只不肯栓绳的狗。那时觉得身体抗造,哪怕连轴转也没关系。等到真正躺上病床,才明白,生活不是一张无上限的信用卡,透支从来都要还。我们总以为伤身的是烟、是酒、是通宵打牌,可把你拖垮得最快的,往往是另外三件更隐蔽的事:日常失序、情绪内耗、欲望过满。看上去是小事,其实是底层逻辑。一旦搞错了因果,付出的,总是你和你的家人。

我想先从秩序这件事说起。很多人对“规律”有一种天然的轻视,仿佛只有自由散漫才是松弛。可真正的松弛,恰恰来自秩序带来的确定感。睡够、吃稳、动起来,这些不起眼的日常,是你身体的操作系统。作息被打乱,就像在电脑后台悄悄跑了一个巨大的程序,你看不到,但风扇狂转。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做过著名的“棉花糖实验”,让孩子在有棉花糖诱惑的房间里等待,守住延迟满足的孩子,几年后在学业与社交上都表现更好(见《延迟满足:自控力的科学与艺术》,米歇尔)。我们成年人的作息,其实就是“延迟满足”的每夜实践。夜里不刷一小时短视频,不是苛待自己,而是在替明天的清醒买单。作息有序,是在训练你的自控回路;而这个回路,明天会回过头来保护你的工作、你的关系、你的运气。

为啥一到深夜就容易放纵?因为白天的决策消耗了你的注意力储备,夜晚的你最容易对“即时快感”点头。神经科学家罗伯特·萨波尔斯基在《为何斑马不长溃疡》中写过,人类的慢性压力会让体内的应激系统长期处于高唤醒,这种持续拉扯,会损伤睡眠的质量、代谢的平衡、免疫的反应。于是你越焦虑,越想靠信息洪流麻醉自己;越麻醉,越睡不好;越睡不好,越焦虑。看似是“我就再刷十分钟”,实际上是把身心一起推进一个自我强化的坏环。要破,得从最微小的“可控”入手。固定的睡前仪式,哪怕只是泡脚十分钟、读书十页,也是把大脑从杂音里领出来的绳索。别小看这根绳,它能把你从看不见底的洞里一点点拽上来。

我遇到过这样一位中层管理者,四十出头,单位里出了名的“夜猫子猛将”。项目高峰期,他把睡眠当成可压缩项,咖啡当水喝。两年后,他在公司年会上突然晕厥。体检单摆在面前,他说的第一句是:“原来身体也是要交账单的。”他调整了三件具体的小事:工作日晚十点后不看屏,午饭后必走三千步,每周三晚固定家宴。半年过去,他发了一条朋友圈:以前以为是时间不够用,现在才知道是精力不够稳。当你稳住节奏,世界不会变快,但你会变得不慌。

说完秩序,我们谈谈情绪。许多人以为健康和情绪是两条平行线,其实是一条弯来弯去的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讲:“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古人用朴素的语言勾勒了一个事实:情绪的长时间失衡,会在身体上留痕。现代医学更细致地揭示了路径,长期的焦虑与愤怒,会提升炎症水平,扰乱内分泌,撬动心血管系统的脆弱点。英国的“白厅研究”(迈克尔·马默特等)追踪了上万名公务员,发现“缺乏控制感”的岗位压力,与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相关(见《地位综合征》,Marmot)。你看,耗掉我们的,不只是任务本身,而是那种“我被局势拖拽”的无力感。

怎么把内耗拐弯,让它不再啃你的精力?我给你一个极其简单但有效的方法:把“情绪觉察”练到肌肉记忆。情绪是信号,不是判决。你可以在心里对自己说:我现在在生气;说出来的刹那,你已经从情绪的被动承受者变成了观察者。而观察者拥有选择。你可以暂退一步,去楼下走三分钟,或者洗把脸,或者把困扰写在纸上。维克多·弗兰克尔在《追寻生命的意义》中写到,人和刺激之间隔着一个空间,在那个空间里,我们可以选择回应方式。这个空间,就像深水里的一个气泡,撑大了,就能给你换气。你会发现,很多“必须当下解决”的脾气,其实可以慢一点再说。慢一点,事情就没那么烫了;慢一点,你也不那么疼了。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长期被“评价”碾压。上司一句“你这个方案一般”,足够他在床上翻两个小时。后来他做了一件像玩笑一样的小事:在手机备忘录建了一个文件夹,命名叫“别人说我不行清单”。每当有人质疑,他就把话记进去;记完之后,再写一句“下一步我能做的一件小改动”。三个月后他发现,清单里那些句子不再刺眼,因为它们都链接成了行动。内耗的另一个名字,叫“空转”。只要挂上哪怕一丁点行动的齿轮,它就会慢下来。你开始把精力交给手头的事情,而不是交给想象里的评委席。

第三件最容易把人拖垮的,是欲望过满。欲望不是坏东西,它让我们有动力,有追求。坏在“过满”。《孟子·尽心上》有句话:“养心莫善于寡欲。”不是让你做苦行僧,而是提醒你,心是一口井,汲水太急井会塌。历史上,多少人倒在“更多一点”的路上。你看过那个商界新闻吧,有位明星企业家,几度跨界,步子迈得太大,资金链断裂,熬到胃穿孔,医院里签字的人手都不够。欲望指针只要常年停在“红区”,你的生理系统就一直紧绷。前面提过的萨波尔斯基还讲过,斑马的压力是“短促的”,奔跑过后就恢复;人的压力是“自我制造的长跑”,你在床上也能脑补一个追兵。这样的长跑,不是体能训练,是自损。

如何给欲望装上阀门?一是换算单位。你想要的那件东西,换成“工作时长”会怎样?这块表,等于你连续加班四个周末;这套装修升级包,等于你未来一年的家庭旅行。换算之后,很多冲动会自动退潮。二是拉长视野。《道德经》第四十四章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把这三问贴在心里,许多选择会自己站队。三是培养“无用之乐”。不是所有时间都要折价成绩效。唱一首旧歌,摆弄一盆绿植,临摹一幅山水,烤一盘失败的饼干。你以为是“无用”,其实是给欲望泄压。人不能总让“求”的齿轮转,得有“闲”的齿轮卡住它。卡住,机器才不会冒烟。

有人会问:道理我都懂,可现实很硬。项目在赶,孩子要养,房贷在扣,一句“慢一点”说给谁听?这话真诚,我也不鸡汤你。现实硬,就从最软的地方落刀。先把一个晚上的屏幕关早十分钟;先把一周里的一顿饭,坐在餐桌上好好吃;先把每一次冒头的火气,延迟三十秒再回话。这些微小,像初秋第一场雨,落在你看不见的土里。日子久了,根会往里扎。然后你会发现,那个你以为“必须硬挺”的现实,开始变得有回旋余地。你不再只是被动地被世界拉着跑,你也能拉住世界的一角,哪怕只是一角。

说到这儿,我们把三件事收束到一条线:秩序养精力,情绪养心力,欲望养定力。三力互相牵扯,任何一个缺口都会把另外两个拖下水。你可能会说,我就烟酒不沾,麻将不打,为何还累?答案常常不在显眼处。我们被那些“容易被看见”的风险吓住,却对“长期的小偏差”放松了警惕。就像一艘船,撞冰山当然可怕,但更多船沉在“每天一毫米”的偏航里。回正航向,不靠一次豪迈的转舵,靠无数次微小、重复、无聊但稳定的校正。

我想用几则可以查到的书页来把这件事说满。第一则,还是尼采那句被弗兰克尔引用过的话:“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的人,几乎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方式。”(见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当你把“活得长久且清醒”当成自己的“为什么”,很多“此刻很爽”的事,会自动让位。第二则,是《论语·学而》里“吾日三省吾身”。不是让你每天苛责自己,而是提醒你,把自查做成像刷牙一样的日常仪式。今天我有没有因为疲惫而对人说了重话?今天我有没有因为虚荣而答应了不该答应的局?今天我有没有对自己的身体做过善待?第三则,是《庄子·养生主》的刀法。庖丁解牛,三年后“所见无非全牛”,靠的是“依乎道”。我们处理生活这头“牛”,不要每次都硬切,要沿着经络走。经络在哪里?在你的作息,在你的关系,在你的野心。沿着它们的自然纹理,你会省力,也更安全。

再落回具体。我知道你读到这,脑子里可能已经在列清单了。别列太多。选三件事。今晚把手机提前十分钟放到客厅充电;明早起床后先拉窗帘再看消息;这周的某个晚上,和家人一起吃一顿慢饭,不看屏幕。把这三件事坚持二十一天。别设想奇迹,就盯住“稳定”。稳定是所有改变的老师。当你掌握了稳定,你就有了把复杂生活拆成简单动作的能力。你会发现,健康不仅是躺在体检单上的几个数字,更是你每天手里真实可动的把手。

有人问我,那烟酒麻将到底要不要戒?我的回答不诗意:把它们当指标,而不是敌人。你一旦把注意力全放在“打不打牌、喝不喝酒”,你会忽略真正吞噬你的,是那三件日复一日的小事。先把节奏调匀,把心绪安顿,把欲望降温。等到你有了秩序、有了心力、有了定力,你自然可以在合适的社交里适量饮酒,也可以在节庆里与亲友打几圈牌。关键不是有没有那一杯酒、那一把牌,关键是你有没有把握住自己的方向盘。

最后,我想起老子那三问的回响。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名声很轻,身体很重;得失很虚,生命很实。当你真的在病床边坐过一宿,你就知道,最贵的不是好医院,而是不用住院。最难的不是自律,而是早一点看懂:健康的本质,是把决定权交还给你自己。你用规律把今天的自己照看好;用调节把情绪的海面抚平;用节制让欲望不过界。这样活,平常,却不凡。你不会每一天都高光,但你会每一年都更稳。这比任何“暴富捷径”都要可靠。

所以,这件事的关键,不在那些容易被拿来指责的表象,而在你愿不愿意从看起来不起眼的地方,重新缝合你的生活。尼采说过一句近乎倔强的话:“成为你自己。”(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成为自己,不是任性,而是深思熟虑地选择一种对自己负责的活法。愿你在最普通的日子里,守住最宝贵的身心。愿你在最琐碎的细节里,找回最安稳的力量。愿你在最热闹的世界里,留下一块只属于你的安静之地。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