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焦虑中寻找定心之法
2025-09-01
有时候,你会不会突然冒出这样一个念头:为什么我明明已经知道要努力,却总觉得心不安,像一只鸟停不下来,总要扑腾几下翅膀。你看见别人写出爆款文章,你知道方法就是拆解、就是模仿,但当你真正去做时,却发现自己心里还是慌的。慌得不是没路,而是怕自己跟不上。看似是写作的困惑,其实背后是心性的不定。表面问题是技巧,本质问题却是安住。
这让我想到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在《选择的悖论》里提过的一个现象:越是知道选择多,越是容易焦虑。你不是不知道该往哪走,你是知道太多可能,却怕自己走错。心被拉扯,就很难安静。而禅宗讲的“安心”,正是对治之道。六祖慧能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得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心不在善恶之间摇摆,反而更清澈。
生活里这样的例子很多。有人为了升职拼命看管理学书,写满一摞笔记,结果在关键会议上还是说不出一句有分量的话;有人学冥想,下载了十几个软件,结果每天只是纠结用哪个APP。外在的知识与工具并没有真的让人安定,反而让焦虑更重。因为根子没动,心没定。就像苏轼说过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站在山里看山,总是乱的,除非你退一步,才能明白它的全貌。
那怎么办?第一步,是承认这种焦虑,不去否认。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情绪接纳”,研究表明,当我们不再与情绪对抗,情绪的强度反而下降(Hayes,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1999)。你完全可以对自己说:“我现在就是焦虑的,但这没什么,我还是可以拆解一篇文章。”这就像是坐在河边,看见水流得急,但你不跳进去跟它搏斗,你只是看着它流过去。
第二步,是给自己一个小而稳的动作。比如每天只拆解一段文字,不追求一整篇。心理学家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里强调过,最有力量的成长来自“专注于小块时间的高质量投入”。你可以说:“今天我只要看完这开头240字,把它的技巧抄下来。”当你完成了,你会惊讶,焦虑消解了,反而心里生出力量。
第三步,是升维思考,看到焦虑背后的价值。你知道吗?焦虑本身不是敌人。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在1908年提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适度的焦虑能提升表现,过多则适得其反。换句话说,你今天的焦虑,正是因为你在意,正是因为你想进步。它是一种提醒,而不是一种惩罚。当你能这样理解焦虑,你就不会再被它压垮,而会学会用它。
但如果对方——也就是你的心——根本没打算安静呢?那就要学会止损。正如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知止不殆。”当你发现今天实在心浮意乱,那就不要强迫自己硬拆解,不要拿焦虑再加焦虑。出去走一走,像贾平凹写的那样,哪怕倒着跑几步,也比死守书桌更有用。止损不是放弃,而是保存实力。正如孙子兵法里的智慧:“善战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有时候,暂避一下,才是更大的前进。
所以你会发现,问题的根子,不在于你能不能写出爆款,而在于你能不能安住自己的心。技巧只是表层,安定才是本质。正如一行禅师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无法安住当下,你永远也到不了未来。”你担心未来写不出爆文,但未来从来都不存在,它只是从无数个当下堆出来的。如果你能把一个当下写好,你的未来自然也就定了。
愿你在每一个焦虑的时刻,都能给自己一丝觉知:这不是天塌下来的问题,这只是心需要休息的信号。愿你能在拆解文章的过程中,不只是学技巧,而是学定心。等有一天你回头,你会发现,真正的爆文,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写在心里的。
合十。
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