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为什么读小说时,当主人公陷入两难或即将背叛伴侣时,我们会感到不忍,甚至看不下去
2025-09-01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看小说看到一半,明明只是纸上的文字,却忽然心口一紧。主人公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选谁;或者一个人忍不住动了出轨的念头,下一秒伴侣的世界就要崩塌。你盯着书页,心里打鼓,手指却想翻页又不敢翻。你说自己不忍心看下去,但到底为什么?这不是单纯的剧情紧张,而是触动了我们内心最隐秘的部分。表面上你是怕看到悲剧,其实你是怕触碰自己心里的痛点。

心理学家保罗·布卢姆在《反对共情》一书里指出,人类天生有一种“情感共鸣”的本能。当我们看到别人受伤、受苦,甚至只是虚构角色遭遇困境,我们的大脑镜像神经元会被激活,让我们产生类似的痛苦。你看小说时之所以心慌,是因为你不只是读者,你在某一刻成了主人公的心跳。小说越写实,你就越难抽离。

社会学的角度也能解释这种“不忍心”。社会是靠秩序维系的,而秩序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关系的稳定。夫妻、恋人、亲子,一旦破裂,就像房梁断掉。即便是虚构故事,我们也会下意识抗拒这种瓦解。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里说过,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为个人的失败,而是因为集体秩序的崩坏。看到出轨或背叛,我们心里其实担忧的是:这种事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我该怎么办?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你会在小说里感到揪心。不是因为纸上的人物,而是因为你在他们身上投射了自己的影子。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投射认同”。你明明知道角色是虚构的,但你忍不住把自己的恐惧、欲望甚至伤痕投射到他们身上。于是当主人公做出选择,你仿佛自己在做选择。你怕他们的错,变成了自己的错。

那怎么办呢?第一步是承认这种共情本能,不要否认。你完全可以对自己说:“我之所以不忍看下去,是因为我心里也有这种恐惧。”这时候你就会轻松很多。正如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过的:“人们不是被外在事物困扰,而是被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困扰。”你的不忍,来自看法,而不是书本。

第二步是练习抽离。就像医生在手术台上不能被病人的血吓倒,否则救不了人。你可以提醒自己:这是故事,这是虚构。这不是冷漠,而是一种自我保护。美国心理学家玛莎·努斯鲍姆提出“情感调节”理论,她认为人类必须学会在共情和理智之间找到平衡,否则就会被情绪淹没。小说带给你的震撼是礼物,但过度沉浸就会让你失衡。

第三步是升维思考,把不忍当成修行。佛教里讲“观心”,意思是通过外境的刺激来看到自己内心的执念。你之所以不忍,可能是你对背叛格外敏感,也可能是你对两难抉择格外害怕。那就借这个机会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会怕?我是不是也经历过类似的困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小说其实给了你一个照镜子的机会。正如禅宗六祖说的:“外境不动,唯心自静。”小说只是境,你的心才是关键。

第四步是学会止损。如果一本小说真的让你心力交瘁,看得胃痛,那就合上它。你不欠任何一个作者的全部情绪。孔子说:“过犹不及。”过度沉溺在虚构的痛苦里,不仅不能增长智慧,反而让你更加焦虑。适当的抽离,不是逃避,而是给自己留下一口呼吸的空间。

想想看,我们为什么那么爱看小说?因为小说让我们在没有代价的情况下,体验人生的两难。它让你在别人的故事里流泪、愤怒、期待,然后带着一点点新的理解回到现实。如果你能在不忍中学会看见自己的脆弱,你就已经比昨天更懂自己了。

所以,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我为什么不忍看小说”,而是“我的不忍揭示了我怎样的心”。你会发现,小说是修行的镜子。有人在镜子里看见了恐惧,有人在镜子里看见了欲望,有人在镜子里看见了未曾面对的自己。

愿你在小说的世界里,不只是看热闹,而是看心。愿你在每一次心不忍的瞬间,都能学会理解自己的敏感,把它当作一堂修行课。这样,哪怕是纸上的悲欢,也能让你的人生更笃定。

合十。
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