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真正会休息的人,是如何度过假期的?
2025-09-01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好不容易盼来的长假,订机票、做攻略、拍照片,结果回来之后,你累得比上班还惨。不是身体疲惫,而是一种说不清的空虚和焦虑。你会纳闷:我不是在休息吗?为什么越休息越累?

很多人以为问题出在假期不够长,其实不是。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科学休息。休息不是简单地停止工作,不是睡大觉、刷剧、旅行,而是更深层的能量恢复。看似是放松方式的选择,实则是对生活节奏和心理能量的误解。

这不是一个表面的现象,而是关于效率和幸福的本质问题。如果你不会休息,再给你一个月假期,你也只会把自己折腾得更累。

那到底什么才是会休息?我们慢慢聊。

有趣的是,绝大多数人一到假期,就陷入两个极端。要么疯狂旅行,像在打卡任务;要么躺平在家,一觉睡到下午。听起来像是休息,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比如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在《哈佛幸福课》中提到:人类的幸福感并不取决于我们做什么,而取决于我们如何体验当下。换句话说,不是旅行本身让你快乐,而是你在其中是否真的投入和放松。

旅行疲惫的典型例子比比皆是。朋友圈里的“说走就走”,往往变成“说累就累”。一日八景,凌晨出发,半夜回程,本以为收获的是回忆,其实收获的是肌肉酸痛和睡眠不足。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活动的节奏超过大脑和身体的承受限度时,人们反而会感受到焦虑和压力。你以为你在休假,实际上你在加班。

相反,躺在床上刷剧打游戏,看似轻松,却是另一种陷阱。被动娱乐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心理学上称为“即时满足”。弗洛伊德说过:“快乐是紧张的释放。”你一旦停止思考,大脑短暂觉得轻松,但这种轻松会很快转化为无聊、空虚,最后让人更加焦虑。于是,休息没补回来,反而陷入恶性循环。

真正有效的休息方式,其实是“换脑”。这是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研究大脑皮层功能区时提出的理论:当一个区域处于兴奋状态时,另一个区域就能休息。也就是说,如果你写稿累了,不要躺下,而是换去做运动,或者读点轻松的书。大脑换一个工作模式,之前紧绷的区域自然就恢复了。这就是为什么学生时代我们能一天学十个小时,因为课程在不停切换,让大脑各部分轮流休息。

有趣的是,这种“换脑”在顶尖高手身上尤其明显。乔布斯曾经说过,他在思维遇到瓶颈时,会立刻去散步。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走路可以让大脑从逻辑运算切换到空间感知,从而让创意区域重新活跃起来。难怪史蒂夫·乔布斯的散步会被称为“世界上最贵的散步”。

休息的另一种奥秘,在于主动娱乐和被动娱乐的区别。长时间的被动娱乐,比如刷短视频,看似轻松,却无法让你长期快乐。因为它缺乏挑战和成就感。美国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一书中提出,真正高级的快乐来自“心流状态”,即全身心沉浸在一件略有难度、又能被你掌控的事情中。当你打球时专注投入,当你学会一项新技能,当你攻克一个问题,那种忘记时间的兴奋,就是心流。这种快乐是被动娱乐无法提供的。

所以,假期想要休息得更好,就要减少单调的被动娱乐,增加能够带来心流体验的主动娱乐。哪怕是一场桌游、一场羽毛球比赛,都会比连续刷十集美剧更让人快乐。

这里面还有个经济学原理——边际效应。第一次吃美食时,你很兴奋,第二次就淡了,第三次就麻木了。任何单一重复的事情,快乐都会递减。假期也是一样,连续三天只做一件事,不管是旅游还是睡觉,都会越做越无聊。只有丰富化的安排,交替不同活动,才能让假期真正充实。

最后,还有一个心理学效应叫“峰终定律”。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提出,人们对一段经历的记忆,不是平均值,而是由“最高潮的时刻”和“结束时的感受”决定的。假期也是如此。你不需要每天都过得刺激昂贵,但至少要为自己设计一两个高光时刻,比如一次特别的聚餐,一次难忘的体验。同时,别忘了让假期的最后一天过得舒心,而不是疲于奔波收拾行李。这样,当你回忆时,印象就是完美的。

所以,真正会休息的人,并不是比别人更会睡觉,而是更懂得如何调度自己的精力。休息不是逃避,而是另一种更聪明的投入。科学的休息方式,让我们在假期结束后不是抱怨“累死了”,而是带着热情和活力回到生活和工作中。

这才是休息的意义。

合十。
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