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如果你觉得很累,看看这篇医学博士的饮食建议,让你减少疲惫!
2025-09-01

地铁车门一开,风灌进来,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拍在每个人脸上。你拎着电脑包,昨晚只睡了五个小时,靠两杯咖啡硬撑。邮件一封接一封,脑子却像卡住的风扇,嗡嗡响,不转了。你问自己,是不是意志不够坚强,是不是 discipline 又松懈了。可真相往往没那么简单,疲惫不一定是懒散,更多时候是身体的能量系统掉了链子。我们不止在和工作较劲,还在和线粒体、肠道微生物、昼夜节律打配合。认清这个底层框架,才有得救。

先说一件常被忽略的小事。很多人把“累”当作心理问题,觉得挺一挺就过去。可《疲惫的真相》的作者史蒂文·R·冈德里是医学博士,他把镜头往里推:当肠道微生物群饿着、线粒体被炎症和糖分裹挟、进食节律被打乱,身体就像一座电厂短路,外面再努力,里面也发不出电。这不是吃不吃鸡汤的表层,更多是代谢系统的底层。把吃什么、什么时候吃、怎么让线粒体少受干扰搞明白,才谈得上“精神抖擞”。

我知道你已经在心里吐槽:健康建议我看过太多,为什么总是坚持不下来。别急,先把镜头切到日常。早上一个百吉饼,中午一杯奶茶,晚上加班路上顺手一盒炸鸡。标签上“零糖”的饮料让你心安,夜里蓝光把褪黑素拦在门外。第二天再来一遍。你没变差,环境更“聪明”了。食品工业让糖隐藏在碳水化合物里,屏幕让大脑以为白天还没结束。社会学家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里讲现代人的不安全感,饮食和作息的漂移,就是一种具体的“失配”。你以为自己只是困,其实是系统在报警。

我们先从第一步开刀:把能量系统的“堵点”疏通。冈德里建议先喂饱肠道伙伴,益生元纤维是钥匙。洋葱、芦笋、韭葱、菊苣,粉末状亚麻籽壳,甚至浸泡过的罗勒籽,都能给它们吃的。等微生物群吃饱了,它们就会回信号给大脑,说“够了”,饥饿感会下去。这不是玄学,叫代谢反馈。你要是嫌复杂,就给自己一个可执行的起点:早餐加一勺泡好的罗勒籽,午餐把配菜换成一份烤洋蓟或凉拌芦笋。你会发现,下午四点的暴食冲动,边缘会被磨平。

接下来换一把更顺的齿轮——抗性淀粉。山药、芋头、小米、高粱、高压煮过再冷藏的大米,甚至第二天再热一遍,都能把“快糖”变“慢糖”。消化慢一点,线粒体就不会被一锅端。冈德里还提了一个好玩的经验:一个烤后冷却的山药,抗性淀粉含量很可观,比外面卖的红薯粉更抗饿。简单做法就是,晚餐多蒸两个山药,放冰箱,第二天当主食。你会感觉能量曲线更平,注意力也没那么“冲上去又掉下来”。

然后把水果这件事说透。现代水果是被“甜度选育”的。一个大苹果的果糖,折算下来相当于好几勺蔗糖,直奔肝脏,让线粒体背锅。不是叫你一口不碰,而是当甜点、挑时令、少量。黑莓、树莓、草莓相对友好,石榴和西番莲籽也能上桌。千万别把果汁当健康,喝进去的基本就是果糖。这里可以借一句迈克尔·波伦在《为食物辩护》里的老话做个锚:“吃真食物,别吃太多,多吃植物。”短,准,能执行。

现在,把保护线粒体的两样“护甲”穿上:褪黑素和磷脂。褪黑素不是只有药片,食物里也有。开心果的含量高得夸张;蘑菇、黑胡椒、深色米、橄榄油也都在清单上。晚餐一小把坚果,一份香煎蘑菇,一勺好橄榄油,你等于在给线粒体做夜间维修。磷脂在哪儿?虾、蟹、贝类。扇贝、蛤、牡蛎、沙丁鱼,鲜的吃不到,罐头也行。这不是“高端食疗”,是给细胞膜“抹油”,让发电厂的涡轮少受氧化风暴。

第二步我们换到“时间的盘子”。把吃的时间做减法,让修复的时间做加法。昼夜节律领域有一位常被引用的研究者萨钦·潘达,他的团队在《细胞代谢》等期刊上反复做过动物和人群研究:把进食压缩到一天的 6–10 小时窗口,睡前至少三小时不再进食,葡萄糖代谢、血脂、胰岛素敏感性都会朝好处走。更接地气的做法是“早吃、早停”。《细胞代谢》刊登的早限时进食小样本试验提示,早餐前移、晚餐提前,整天的代谢指标更友好。你不需要一次到位。就按冈德里的建议,周一早餐 7 点,周二 8 点,周三 9 点……每天推迟一小时,晚上 7 点前吃完。六周后,你能把进食窗口收在中午到晚间的 7 个小时。周末你可以松一点,但底层规则别丢。

有朋友会问,那早餐到底吃啥。别纠结成分表,把第一餐当“单一燃料”。今天清蛋白,明天小米或高粱粥,后天来一杯火麻蛋白奶昔。把“混油加糖加蛋白”的复合型早餐,拆成简洁的一种,让线粒体早上少点分流压力。这个小动作,会让你上午的清醒度更稳定。你要是非要咖啡,记得咖啡本身也含少量褪黑素,早上来一杯黑咖啡,别加糖浆,已经够用。

第三步,把“能量悖论”的生活方式补全。冈德里给了一个“6S”清单:汗水、阳光、关机、睡眠、感官挑战、应激管理。看着多,其实都是地面战术。汗水的部分,不需要一口气 60 分钟。把一天切成三段,每段 10 分钟,快走、爬楼、深蹲一组,代谢像被点了火。一些研究提示,累计的中等强度活动,与一次性长时间运动,心代谢收益相当,忙人友好。阳光是第二个 S,每天给自己一小时自然光。皮肤会生成保护性的“经验”,褪黑素与维生素 D 的轴线也会更顺。别到周末再一次性暴晒,那样只会被晒伤。

关机模式,是给褪黑素让路。蓝光会告诉你的大脑:“现在还是白天。”结果就是,你躺着,睡意却迟迟不来。简单粗暴的办法,每晚给自己设闹钟,到了点,设备出卧室。睡眠这件事,马修·沃克在《我们为什么要睡觉》里把证据写得很明白:七到八小时不是奢侈,而是维护免疫、学习、代谢的硬性需求。你要是今天只能选两件事做,一是动一动,二是睡饱点。

感官挑战,冷与热都算。没条件做冷冻疗法,淋浴最后一两分钟转冷水也行,循序渐进,别逞强。有心血管基础病的,别试。热疗就更简单,桑拿、蒸汽、热水澡,周周来一次。芬兰队列研究甚至发现,规律桑拿与心血管和全因死亡风险更低关联在一起。它不是灵丹妙药,但对忙碌都市人的“副交感神经按钮”,很有用。最后是应激管理。最廉价的药,就是呼吸。四拍吸气,六到八拍呼气,做三到五轮,把交感神经那根拉满的弦稍微松一下。长期慢性压力,是能量黑洞。你不是要把压力清零,而是要有“出气阀”。

第四步,学会止损。先从加工食品撤退。世界卫生组织在《成人与儿童糖摄入量指南》里建议,自由糖摄入尽量低于总能量的 10%,最好 5% 以下。你要是在便利店,翻到配料表,一串“××糖浆”基本就是果糖的别名,放回去。标签写着“零糖”的饼干、能量棒,看看“总碳水化合物”,减去膳食纤维,再除以四,就是“茶匙糖”的大致等价。算一次,你会被吓到。

再就是关于“凝集素”的争议。冈德里在《植物悖论》里主张,对某些人而言,凝集素可能刺激肠壁,诱发炎症和自身免疫。你可以不全盘接受,但可以选择“风险更低的做法”:豆类高压锅煮透、糙米改黑红米并用高压烹煮、土豆冷却后再吃、番茄和椒类去皮去籽。你不一定需要把所有谷豆都下架,但把烹饪方法升级,是零成本止损。至于反式脂肪和高 ω-6 的工业油,少吃就对了。给厨房换两瓶“底油”,初榨橄榄油和芝麻油,做冷拌和中温烹饪都够用。有人担心脂肪,别忘了还有 ω-3 的平衡,沙丁鱼、凤尾鱼、鲱鱼,便宜又好。

动物蛋白,不必妖魔化,也不必放纵。优先小体型野生鱼、双壳类贝,红肉讲究来源,分量克制。想走植物路?就把“蛋白”和“纤维”绑在一起:高压煮透的扁豆、一块发酵好的豆腐、一杯火麻蛋白粉。丁酸是肠道细胞的“燃料”,高蛋白低纤维的组合会让它断供,你的肠道黯然失色,线粒体也打不起精神。饮食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找到你能长期坚持的中段路线。

你可能会说,这么多规则,听着就累。记一个更朴素的校准器:法国美食家萨瓦兰在《味觉生理学》里那句老话——“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能知道你是谁。”换成现代汉语就是,你的食物,会在你的能量上现形。再借一句波伦的提醒,像贴纸一样贴在冰箱门上:吃真食物,不要太多,主要是植物。外加一条作息规则,早吃早停,睡前关机。你把这三件事做顺,八成的“疲惫”,就会开始松动。

说两个真实的落地案例。一个是我朋友在广告公司做策划,常年夜里赶提案,熬到胃痛。他没法早睡,但把吃的时间窗口往前挪,把“甜奶咖”换成黑咖啡,把淀粉改成“冷却再吃”的米和山药。三周后,他发现下午三点不再暴饿,夜里写文案脑子没那么散。另一个是一个年轻妈妈,产后总觉得累。她没有去追网红“超复杂营养表”,只是把晚餐提前,把水果改成周末和孩子一起吃的“甜点”,每天午后散步 20 分钟,晚饭后把手机留在客厅。两个月后,她跟我说,自己像被“充了电”,不是因为吃了补品,而是把电路接好了。

你看,方法并不凶狠。它更像是一次调频。给微生物投喂,给线粒体让路,给昼夜节律还权。冈德里的很多观点有争议,但他把一个朴素的事实摆在桌面上:能量是一件“系统工程”。你也不必把书奉为圭臬,去看萨钦·潘达关于限时进食的研究,去翻马修·沃克关于睡眠的科普,去读波伦理性又温和的饮食哲学。把知识化成三五个能做的动作,然后让身体给你回信。这封回信,通常写得很诚实。

最后,把“累”这件事放回人生的更大语境里。工作会变,身份会变,唯一不变的是,你每天都要和自己的身体合伙。你们合伙开了一家小电厂。原料从嘴进,调度由大脑管,维修靠睡眠完成。你不是打怪升级的勇士,更像是一个耐心的工程师。少一些蛮干,多一些维护。不追一夜翻盘,追的是持续发电。正如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里的提醒:我们无法总改外界,但我们总能选择对它的回应。这句“回应”,在饮食与作息上,就是一次次对自己温柔而坚定的选择。

所以,真正要解决的焦点,不在“我要不要再加一杯咖啡”,而在“我能否让身体的电厂不再短路”。我们常以为疲惫是意志力的败北,其实更多是系统的求救。就像波伦那句朴素的箴言,越简单的规则,越接近真相。愿你在每一个忙乱的日子里,不再被困在糖的过山车和蓝光的海里,而是稳稳地踩住节律的踏板、能量的油门。等你哪天站在地铁门口,风又灌进来,你忽然发现,脑子不嗡了,脚下也不虚了。那一刻,就是你把主动权拿回来的时候。

合十。
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