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我一定不会坐视我的命运走向悲壮
2025-09-01
地铁里,人群被晚高峰推着往前走,你在拥挤里刷到一段视频:一个中年男人在镜头前剃掉胡子,还要把滤水器里的水当场喝下去,只为证明一件货没问题。办公室里,打印机吱呀作响,领导催你报表,你心里却蹦出一句话:这个人几年前还在说要改变世界啊。客厅里,灯很暖,孩子写作业,你刷微博,看到他宣布退出社交平台,又看到他从公司管理层退下,准备在直播间继续当主播三年,同时说要去做AR。你忍不住想,怎么同一个人身上,理想主义、硬扛债务、带货与再创业,会这样拧在一起。与其说我们在围观他,其实是在照见自己:在人到中年必须面对的两张考卷——怎么活得体面,怎么把账还清。看上去是“脸面”和“生计”的选择,其实是“意义”和“效率”的较量;看上去是职业路径的分岔,其实是自我叙事和风险管理的再平衡。怎么破?我们就从这位典型个案聊起,再把方法摊开,讲透背后的学理与可操作的步骤。
先把现象摆在桌面上。他是那种会选难路的人:零背景做手机,签个人无限连带责任,负债后拒绝破产,2020年4月1日抖音首播,实时在线累计四千七百七十九万五千人;滤水器翻车,当场再演示再喝一口;口播报错,多补一百多万照单全收;随后两年,把债务还掉大半,《晚点LatePost》写“已发生的直接债务还剩不到一个亿”。这些都不是段子,是有出处的新闻和场景,来自《智族GQ·报道》公开采访与记录。围观者说他“从改变世界到卖艺”,粉丝心疼,路人起哄,平台竞价,事故频发,团队磨合,热度回落。表面看是“体面”让位“糊口”,可真相更厚重:一个人如何在“道德洁癖”与“组织效率”之间重新分配注意力,如何在“自我尊严”与“现金流安全”之间再做最优解。心理学里有个老概念叫“自我效能感”,巴恩杜拉在《自我效能》里说,成败会反过来塑造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搞定世界的判断。直播这条路对他而言,既是现金流,也是把“我仍然能搞定”的信号重新打到大脑里。这不是面子问题,这是生命系统的续航问题。
继续往里剖。为什么他会在舆论里看起来容易“炸”?一边是激情单点突破,一边是团队专业化缺口。这在组织社会学里不稀罕。韦伯在《经济与社会》里谈“魅力型权威”,说它擅长发动、点燃、塑造方向,但要稳定供给,就得转为科层化与例行化。魅力激活很重要,流程与复盘也同样重要。直播选品出现关联交易争议,供应链节奏没踩准,PPT写价出错,都是“魅力—科层”切换期的典型阵痛。更别说“沉没成本效应”,阿克斯和布卢默的研究提醒我们,越是亲手做的方向,就越不愿意放手,哪怕边际回报在下滑。他在手机业务上经历过一次大规模沉没成本,现在反过来,在带货里学止损、学补偿、学复盘,这是把“损失厌恶”转成“信任积累”的一次硬着陆。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很早在“前景理论”里讲过,人对损失的感受要比同等收益强烈得多,如果你能在公众场合第一时间扛下损失,你就把集体注意力从“失误”手里抢回到“承担”上。简单,但不容易。因为它反直觉,需要的是一种逆着生理本能的肌肉记忆。
说到这里,第一步方法该落地了:把“面子”从决策桌上搬下来,把“现金流”和“复利资产”放上去。具体怎么做?先给目标分层:一层是立刻能回血的动作,比如稳定频次、提高转化、优化品控;一层是能放大的护城河,比如口碑体系、信任协议、选品标准透明化;一层是押注未来的赛道,比如他现在提到的AR。你完全可以对团队说一句很直白的话:我们的第一性原理是活下去,其次才是体面地活下去。然后把流程拆短,错误成本显性化,演练事故预案,把“翻车”从舆情事件变成教学样本。效果是什么?现金流先稳住,人心就稳;频次一稳,体验就有迭代的空间;口碑一稳,平台就会给更多资源位。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里说,企业的目的就是创造顾客。创造顾客的前提,是你先活过本季度,再谈下一个十年。
第二步方法,需要升维:重构“自我叙事—公众期待—组织动作”的三点坐标。为什么我们会那么在意他是不是“弯腰”?因为在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关于“英雄”的投射模型,我们把自己没活出来的那部分,偷偷寄存在他身上。默顿在“自我实现预言”里提醒过,社会预言会塑造个体的行动路径。你越被塑造成“纯理想”的化身,你越难做出“务实止损”的动作。破解之道,是把“理想”从“姿态”转译为“方法”,让理想不再是高举的旗,而是可执行的流程定义。比如他说“能被放下的都不是骄傲”,这句话如果写成团队动作,就是三条线:在价值判断上不撒谎,在交易规则上不玩阴,在用户体验上不甩锅;其他一切,都可以讨论。心理学上叫“价值澄清”,是给自己一张小而坚硬的底稿。剩下的,交给效率。塔勒布在《反脆弱》里写,真正的强,是从波动里汲取力量。你让组织对波动不过敏,理想的承载力反而更强。
第三步方法,是把“魅力”改造成工程化的“信任机制”。张口就来的热场能力,是资产;但它不能替代流程的严密性与系统的可验证性。格兰诺维特在《弱联系的力量》里说,人们通过松散关系扩散信息与机会,可当下的商业信任,需要可追溯、可比对、可纠错。怎么做?很具体:把选品和质检的关键节点公开,把纠错与补偿的标准公开,把复盘与下次改进公开。你可以在直播后十分钟,发布事故简报,写清楚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怎么赔、下次如何避免。你也可以把“三条红线”钉在直播间:不夸大、不模糊、不偷换。短句、硬标准、可执行。这种把魅力“落地成钉”的做法,会慢慢把粉丝关系从情绪依赖,升级为制度信任。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影响力》里谈到“承诺与一致”,当你让组织对外做出明确承诺,并建立核查机制,你的每一次一致,都在为未来的大动作预热。
说完三步,还得谈止损,不止是业务层面的止损,也是叙事层面的止损。止损的第一要义,是“承认边界”。老子在《道德经》里写,“知止不殆。”不是让你“躺平”,而是让你清楚地画出“我不做什么”。比如他退出社交媒体和公司管理层,保留主播角色,本质上是在剥离非本源性工作,把注意力集中到现金流和未来押注。如果你发现对方根本没打算跟你在长期主义上达成一致,那就别再试图“感化”,直接在合同里把退出机制、违约条款、信息披露节奏写死,这才是成年人世界的善良。尼采在《偶像的黄昏》里说,“凡不能毁灭我的,使我更强大。”但这句话的前提,是你先确保自己没被毁灭。很残酷,也很诚实。别把“悲壮”活成“浪漫化的破产”。真正的勇,是把风险写进流程。
把镜头拉回个体命运。一个人为什么会选择“继续折腾”?因为在他的认知里,“闲下来就会得病”。这话,和心理学里的一个现象可以互证: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转化路径,决定了一个人在中年之后对新事物的拥抱力。乔什·考夫曼在《个人MBA》里强调过,成年人也能用刻意练习突破新领域,只要你把学习切成可重复的小块,每天推进,反馈及时。对他来说,AR是新叙事,是给自己“从头做起”的一次肌肉训练。对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未必要去做AR,但要给自己留一个“长期学习的仓”。一天二十分钟,固定时间,固定动作,固定反馈。你会惊讶地发现,焦虑会被推开一点,意义会长回来一点。
再看情绪管理。很多人喜欢拿“脾气”评判企业家,但冯唐对他说过一句实在话:改不掉,就学会道歉。道歉,不是姿态,是一种极高效的公共沟通策略。卡尼曼提醒我们,人类对“公平”的感受很敏感,因为那是“系统一”的直觉;你在第一时间把“错”认了,公众的注意力就会从“你坏”转向“你敢”。随后再用“系统二”的勤奋去把流程补齐。这套组合拳,说白了,是“快与慢”的合奏。它既有情绪的止血,也有制度的缝合。谁做,谁受益。
你可能会问,理想主义要不要留一口气。要。只是别把它长成“不能碰”的神龛。把理想装进行动的容器里,让它可被验证、可被迭代、可被质疑。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理想是“博观”,行动是“约取”。当你把约取做扎实了,薄发就不是口号了。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能被放下的都不是骄傲”,更像是对自我叙事的一次“裁剪术”。把虚胖剪掉,把肌肉保留。
再谈粉丝与“破圈”。他最初的受众是“文青和愤青”,现在想要大众。怎么过桥?不是靠更响的段子,而是靠更清晰的价值观翻译。用更通俗的语言,解释更复杂的逻辑;用更真诚的动作,回应更严苛的质疑。媒体学里有个“使用与满足”视角,受众不是被动接收者,他们带着目的来消费信息:有人为优惠,有人为陪伴,有人为价值确认。你要把三种满足都准备好。优惠给得干净,陪伴说得实在,价值讲得明白。你不需要人人都喜欢你,你只需要足够多人愿意在今晚把链接点下去,在明年愿意继续相信你。
最后说命运。有人把他比作项羽,也有人说现实里大家更愿意跟刘邦共事。他的回答很有意思:想做冷静版的项羽,但不愿意做刘邦。你看,这又是叙事与策略的张力。历史告诉我们,刘邦更多是“整合”,项羽更多是“正面刚”。商业世界不是楚汉争霸,输赢不会直接决定生死,但现金流会。在民间叙事里保留项羽,在公司治理里学学刘邦,这不是背叛自己,这是给自己多一个活法。你越能在两种角色里自由切换,你越能把命运握在手里。唐岩说,别把他写成道德卫士,别再给他加压。我理解这句话的善意:活人先活着,理想才有土壤。批评不会让人进步,掌声也不是目的,目的是“下一步还能走”,而不是“把今天走成绝唱”。
把这些收进一个公式:意义×效率×复利。意义提供方向,效率保证当下,复利决定终局。任何时刻,三个变量不必平均,但不能归零。当你被推到舆论场,别让叙事主宰你;当你退到操作台,别让忙碌淹没你;当你抬头看未来,别让浪漫拖累你。理想不退场,生意不失手,风险不失控,这就是“我一定不会坐视我的命运走向悲壮”的底层算法。它不是一句豪言,而是一套可执行的日常。
所以,焦点真的不在“是不是弯腰”,也不在“脸面值几何”。焦点在你是否有能力在压力里重排优先级,在噪音里守住底稿,在不确定里保持创造。老话说得好,“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从今天起,给自己写一张小小的操作清单:先活、再好、后伟大。你会看到,山不再压着你,路也不再只剩一条。如果你在地铁、办公室或客厅再次刷到他的新动向,别急着评判,也别急着投射,先问自己:我准备好我的三角逻辑了吗。愿你在复杂生活中,把命运握得更紧一点,把姿态放得更松一点。
合十。
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