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一句话启发了我的赚钱之路!
2025-09-01
夜风从窗缝钻进来,你坐在电脑前改了第五遍标题,手停在“发布”上还是没点下去。你不是没内容,你是在等一个更好的时机。等灵感更饱满一点,等技能再成熟一点,等一个“完美开局”的信号。可你越等,心越虚。你隐约知道,真相不是“我不够强”,而是“我没顺势”。很多事情的成败,不在你能举多重,而在你有没有借到风。正如有人提醒过我们:不是你非要硬推千斤重的石头,而是你要找到那股把石头往前送的势。想明白这个,你的手就不抖了。
我第一次认真意识到“顺势”这件事,是被雷军点醒的。他那句“风口上的猪也会飞”,出现在2015年的中国IT领袖峰会上,后来被各家媒体反复引用。很多人只记住了“风口”两个字,却忽略了后半句的含义:不是所有猪都能飞,只有站在风口、姿势对、重量合适、敢跳的猪,才飞得起来。站得准,起得快,控得稳,这才是把势变成结果的三件套。这不是空话,背后是规律。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拼天赋不现实,拼努力也不占尽优势,但我们可以拼势,拼对时机、拼选对赛道、拼拥抱反馈。顺势,并不意味着省力,而是同样的力更值钱。
很多人把“顺势而为”听成了“逐利而上”,好像只要哪里热就往哪里挤。其实不是。真正的顺势,是找到“市场之势、技术之势、人心之势”的交汇点,然后用小而快的试探,把不确定压缩到能握在手里的颗粒度。孙子在《孙子兵法·势篇》里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水流之所以能推走石头,不是水很强,而是势很对。我们做事也一样,推不动时,别只加力,要先看方向。别只怪自己不够牛,要先问自己有没有借到坡。
讲方法之前,我先说三个现象。第一种人,最勤快的,就是“永远在路上”的那种。他们学习、做笔记、上课,动不动就是“系统”。可你和他一年后再聊,还是“在准备”。这背后是“计划谬误”在作祟,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里专门谈过:我们本能地低估时间成本、风险和阻力,把一切看得过份顺利,于是总想把事情想清楚再上路,结果一拖再拖。第二种人,最心累的,是“凡事硬扛”。他相信只要够用力就能推得动,赛道不重要,时机不重要,方法不重要,扛就是了。于是他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跑越远。第三种人,最惋惜的,叫“只差临门一脚”。他其实选对了方向,也看见了风口,却死死捏着“完整方案”,迟迟不肯用一个最小可行版本先试水,眼睁睁看着机会从身边溜走。三种人都很努力,问题却不在努力多少,而在努力是否顺势。
那怎么把“顺势”落到手上能做的动作?我用“三步法+止损”聊清楚。第一步,先用最小版本站上风口的边。所谓“最小可行版本”,是《精益创业》里提到的MVP,意思是你拿去见人的最小模型,能提供核心价值,但不必完美。Dropbox的创始人德鲁·休斯顿,在真正铺设复杂的同步系统之前,只录了一个三分钟的演示视频,发到极客论坛验证需求,等愿意等候的用户名单一出来,他才动手重投,这个故事被无数创业者反复学习。Airbnb最早不过是几张充气床垫和一顿早餐,创始人还靠卖“奥巴马圈”和“麦凯恩圈”的麦片筹钱,这段历史在布莱恩·切斯基的公开分享和多篇采访里有细节复盘。逻辑很朴素:先用最小成本站上风的边,再判断要不要把帆升满。
第二步,给自己的每一次试探装上“可行动指标”。别用“感觉”指导路线,数据才是杠杆。《精益创业》强调“可行动指标”的重要性,比如阅读完成率,而不是只看点击;比如复购率,而不是只看一次性收入。Paul Graham在他的文章《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里提醒我们,早期增长可以用不规模化的方式硬拉,但你的每一次不规模化动作,都应该对应一个可以复制的洞察。你不是为了热闹,而是为了找到可反复运用的齿轮。这个齿轮,才是你在风里站稳的“骨”。
第三步,让节律把“短风口”变成“长坡”。很多人能“冲”,但冲不过三天。真正的顺势,不是一次兴奋,而是形成“可持续生产力”。斯坦福的凯利·麦格尼格尔在《自控力》里说,意志力像肌肉,会疲劳,但训练会把它变强。你需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可复制的迭代节拍,比如每周固定一次复盘,固定一次上新,固定一个输入日。节拍取代情绪,习惯接管意志。再配上彼得·高尔维策提出的“执行意图”(if-then)策略——“如果到晚上八点,我就坐到书桌前写300字”——你会发现,“开始”的阻力被大幅降低,迭代这件事终于能从口号变成流水线。关于“执行意图”的科学证据,可以去看他发表于《American Psychologist》的综述《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里面有大量实验。
到这一步,你大概会问,那止损怎么把握?止损,是顺势的边界。丽塔·麦格拉思在《竞争优势的终结》里强调,“及时撤退”是现代竞争环境里的硬功夫:当验证数据一再与假设相悖,就要迅速转向,而不是陷在“已经投入这么多了”的沉没成本里。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讨论的“损失厌恶”会让我们对损失更敏感,于是宁肯继续错下去,也不愿承认拐弯。但商业世界里的高手,反而把止损当作每日例行。杰夫·贝索斯在《一切商店》的访谈里提过“单向门与双向门”的决策法:可逆的决策就快试,不可逆的决策就慢想。学会把你的每一个“下一步”都先归类,再下手,你会更敢迈步,也更敢掉头。
讲完方法,我们回到“顺势”的核心逻辑上来,给你看三个被验证过的视角。第一个视角是“赛道势”。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里解释颠覆性创新为什么总从边缘切入:成熟企业为了服务主流用户,把低端市场让了出来,等新技术在边缘长成,主流地位就慢慢移位。读到这里你会明白,“顺势”并不总是挤在最热闹的中心,很多时候,顺的是“新技术成长曲线之势”。你要做的,是找到那条曲线的起点。第二个视角是“网络势”。罗伯特·梅特卡夫提出的“梅特卡夫定律”告诉我们,网络价值与节点数的平方近似相关。当一个平台处在从小众到大众的爬坡期,早入场的人往往能享受“价值爆炸”的红利。你不用押注永恒,你只需要识别“正在加速”的那一段。第三个视角是“人心势”。丹·艾瑞里在《怪诞行为学》里提出“宜家效应”,人们对自己参与组装的东西会投入更多情感。在内容和产品里,这意味着你要想办法让用户参与到你的迭代里,把他们变成“共创者”。人心之势,往往比算法更持久。
把逻辑落回到赚钱这件事。很多朋友问我,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的赚钱路径?我给过一个很笨,但很灵的框:先找“势”,再找“事”,再找“式”。“势”就是风口+结构性机会+你能承载的节律;“事”就是你能持续交付价值的那件具体事;“式”就是你的打法,是“产品主导增长”,还是“内容驱动增长”,还是“服务+社群”。比如用短视频做个人品牌,这是“势”;把“教会职场人表达”作为你的垂直价值,这是“事”;用“免费内容+低客单课+高客单长期服务”的结构来承接,这是“式”。很多人卡在“式”上,纠结用直播还是图文,其实根本问题在于他的“势”没看清,“事”没选准。势事式对齐,路就顺了。
再多说一点“对齐”。彼得·蒂尔在《从0到1》里反复谈“垄断”,强调伟大公司建立在“被忽视的秘密”之上。你不必追“绝对垄断”,但你可以努力去寻找一个“相对空白”的角落。这个角落要小到你可以成为前三,要窄到你能建立口碑,要稳到你可以复用流程。你从小角落起步,再一点点扩展边界。Paul Graham的那句“先做不规模化的事”,真正意思是:先在小半径里把价值密度拉到极致。密度就是势。密度高了,势就生出来了。
你可能会担心,顺势会不会变成“逐流”?我建议你用两条线自检。第一条线是“长期能力线”:这件事在给你带来收益的同时,有没有在悄悄增强你的复利资产,比如写作、产品sense、对人的洞察。第二条线是“价值观线”:它有没有违背你不愿意跨越的边界。顺势不等于随波逐流,真正的顺势,是价值观做锚,方向做舵,风做帆。没有锚,风一来你就翻;没有帆,风再大你也不动。
说到这里,我们把“雷军那句话”落成可执行的清单。第一,给你的目标配一张“风向图”。每周固定一次,看政策、看技术、看平台生态的变化,哪条曲线在上升,哪条在掉头。第二,给你的行动配一个MVP版本,三天内就能交付,七天内就能得到反馈,十四天内就能迭代一次。第三,给你的心态配一个可复制的节律,像上面说的“周更+周复盘”。第四,给你的钱包配一条止损线,连续四周核心指标不增长,就减码或转向。第五,给你的成长配一个“可迁移能力”的清单:写作、镜头表现、产品设计、用户研究,不管风怎么刮,这些能力都能陪你走更久。
最后,再用三个真实又接地气的微案例,帮你把“顺势+迭代”装进今天。一个新媒体小朋友,不再追求“日更”,转为“高密度周更”,把每次的完读率和分享率作为唯一指标,三个月后单篇稳定过万,这不是运气,是指标驱动。一个做本地生活的个体,先用朋友圈做到50个真实客户,再开社群服务,把社群里最常见的问题做成“工具清单”,用小工具扩大交付,半年后从单打独斗变成小作坊,这不是奇迹,是把不规模化干到极致后的水到渠成。一位做知识付费的伙伴,先从一节99元的切片课开始,做出好口碑,再用“毕业证+二次服务”把用户带到长期陪伴,课程不堆叠,而是复利,复购率就是他“顺势”的晴雨表,这不是玄学,是可复用结构。
所以,我们到底在学什么?不是学会一句口号,而是学会一套动作。不是追一个热点,而是读懂一个时代的底层逻辑。更不是强行证明自己有多强,而是谦卑地把自己放到“势”的方向上。你看,雷军那句话,其实是对普通人的善意提醒:别把自己憋在死胡同里,出来,找风,立帆,先飞起来再调姿态。伏尔泰那句“更好常常是好之敌”,也许该换一种翻译给你听:别让完美挡住开始,别让犹豫错过风。
愿你在不确定的时代,拥有一套能安放确定性的手艺;愿你在滚烫的赛道上,敢用一个小版本先站上风口;愿你在每一次被“又想完美又怕失误”的时刻,记得把手伸向“顺势”,把脚迈向“迭代”。等你回头,会发现赚钱并不是“更狠”,而是“更顺”;不是“更拼”,而是“更对”。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