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等开悟才开始做事,你的修行就在承压的当下
2025-09-01
问:
我心里是不是有了一个执念?必须要修行开悟之后我才能真的定心做自媒体流量?因为我自我感觉我依旧很容易受外境牵制,因为没有定力,一旦外境超过我的情绪阀值,就很容易又让我陷入恐慌、无力、无助、焦虑、低落等等情绪里。也就是我的耐受力还没有足够高,也就是我认为的我自己还没有开悟,所以不想进入承压之中,所以才把修行当作首要任务。你说呢?禅师?
答:
深夜的咖啡馆里,一个朋友低声和我说,他觉得自己必须要先修行开悟,才能真正安心做自媒体。因为他一旦遇到批评、流量起伏、合作落空,就会被外界牵着走,心里的情绪阀值一下子被突破,接着便是恐慌、无力、焦虑、低落。他捧着咖啡杯的手还在颤抖,眼神里带着疲惫。表面问题看起来是要不要开悟再出发,本质问题却是:我们是否一定要等待“内心圆满”才有资格进入真实世界的承压之中?
很多人都陷在同样的矛盾里。你可能觉得,等我更强大,等我能抵御情绪波动,等我不被外界干扰了,我再来做自媒体,再来面对流量,再来承担批评。可为什么这种等待往往变成了无限期的搁置?心理学家Gross在“情绪调节”研究中指出,人们常常通过回避来获得暂时的安慰,可这种安慰背后藏着更大的代价。因为世界不会等你开悟才给你挑战,它总是会在你最没准备好的时候丢下一块石头,让你直面自己的脆弱。
我曾认识一个年轻博主,她把写作和拍视频当成修行的延伸,每一次情绪崩溃之后,她会写下自己的感受,放进作品里。结果,读者反而被她的真实打动,留言说“终于有人敢把慌乱写出来了”。这让我想起荣格的那句话:“人类的痛苦往往来自于拒绝直视内心的阴影。”她没有等到所谓的开悟,而是用作品作为承压的容器。于是,承压不再只是摧毁,而是反过来成了她的养分。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是不是搞错了顺序?是不是以为先要开悟,才能做事;其实恰恰相反,做事的过程就是修行。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如果等到所谓“准备好了”才开始,人生就会被拖延到只剩遗憾。真正的耐受力,往往不是在山中打坐悟得的,而是在一次次被外境冲击后,学会站稳脚步慢慢长出来的。
那该怎么办?第一步,承认我们就是会受外境影响,而不是假装刀枪不入。有一个心理咨询师告诉我,他在辅导焦虑者时,最先做的就是让他们把情绪写下来,不用评判,只要如实记录。比如“今天听到差评,我的心慌到想逃避”,光是写下来,心里的能量就已经释放了一部分。就像佛家讲“观照”,不是立刻消除,而是先看清楚。一个朋友试过这个方法,他说:“原来不是我太脆弱,而是我没给自己留出观察的空间。”
第二步,是学习和外境对话,而不是对抗。有一次,一个做账号的姑娘给我发微信:“今天数据掉了一半,我是不是没希望了?”我回她:“数据掉了,你第一反应是逃避,还是想办法理解为什么掉?”她愣住了,过了一会儿说:“其实我没想过要去理解,只顾着恐慌。”我告诉她,和流量对话,就像和人对话。你先问清楚“为什么”,再去回应它。第二天,她调整了选题,结果流量不但回来,还多了几个高质量粉丝。承压的能力,不在于你能不能完全不动摇,而在于你有没有办法把动摇转化为行动。
第三步,是升维思考。很多人把修行当成避难所,以为开悟是一张护身符,能让自己不受伤。但其实,修行不是逃避,而是回到生活本身。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意义来》中说过:“人能够承受任何生活,只要他知道为什么而活。”我们要把修行和事业看成同一个过程,而不是前后顺序。做自媒体不是和修行冲突的,而是修行的一部分。当你在键盘上输入字的时候,当你在镜头前表达自己的时候,你正在面对外境的压力,也正在练习自己的定力。升维的关键在于明白:生活本身就是道场,承压本身就是修行。
可是,人生没有完美路线,我们终究会走弯路。于是,最后一步就是止损。卡尼曼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类有“沉没成本”偏差,总是舍不得放下已经投入的方向,即便知道无效。很多人困在这种执念里:等我开悟了,等我不被情绪牵制了,我再来做。可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沉没成本。因为“等待开悟”的念头,正在偷走你行动的时间。正如查理·芒格所说:“避免愚蠢,比追求聪明更重要。”止损,就是承认自己的心态永远不会百分百稳定,于是立刻开始,把修行放进行动里,把成长放进日常里。
你会发现,真正让人陷入恐慌的,不是外境本身,而是我们对外境的幻想。幻想有一天自己会刀枪不入,幻想开悟之后才开始生活。但人生不等人,成长也不等人。唯一的办法,是一边走一边修,一边跌倒一边调整。一边被推入承压的现场,一边在现场学会呼吸。承压不是阻碍,而是修行的路。流量不是敌人,而是定力的考场。我们要做的,不是等开悟,而是把眼下的每一次情绪波动,都当作开悟的练习题。
所以,别再问自己要不要等开悟。因为真正的开悟,不在远方,而在当下。就在你点开手机写下第一段文案的时候,就在你忍住恐慌继续发下一条视频的时候,就在你把慌乱也当作素材与世界分享的时候。你已经在修行,也已经在成长。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