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等开悟才开始,你的定力就在做事的当下
2025-09-01
问:
我总感觉我在拿开悟逃避更深入的做事?但是我很明白我做事在心不定、心不安的前提下根本无法深入,比如要把一个问题拆分成一点一滴,然后按部就班去执行,我就知道拆分这个工作我就无法进行下去,比如研究关键词也一样,放比较长的时间也许可以,但每天如果让我太多时间做这个事儿,我就会烦,就会走神,就会觉得无意义,就会有挫折、挫败感等等,然后就会导致我事情进行不下去。所以我就一直认为我的心没有修出定力来,我是做不好一件事的,把一件事往极致、往顶级做,正如蔡志忠一样。你是一位顶级禅师,请你用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剥开推倒的方式帮我解答疑惑,用mece的原则来写,不少于2000字哈。
答:
昨晚,我坐在书桌前,看着屏幕上一堆待办事项,心里突然涌出一种强烈的抵触感。眼睛盯着“关键词研究”这五个字,手却迟迟不愿意落下。我知道这是该做的事,可身体像被胶水黏住,动弹不得。表面问题看起来是“我为什么做不下去”,而本质问题却是“我是不是拿开悟当作逃避的理由”。我总觉得心不定,无法深入,所以把修行放在第一位,好像只有彻底开悟了,我才有资格去承受那份压力。
为什么会有这种执念?是不是心里早已认定了一个条件:必须先修出定力,才能进入复杂工作?但为什么一旦进入任务,哪怕是拆分一点点,我也会烦躁、走神、觉得无意义?这说明问题不在任务本身,而在我如何和任务相处。心理学家James Gross在研究情绪调节时就指出,人们常常用回避的方式来对抗不舒服的情绪,可回避虽然带来暂时解脱,却会让下一次触发变得更严重。也就是说,我越想等开悟再去做,结果只会让焦虑变得更难对付。
那是不是意味着“心定”根本不可能?并不是。关键在于我误解了“定”的含义。我以为定力是零波动,是面对一切都不动声色。可事实上,真正的定力是“有波动也能回来”,是情绪起伏下依旧能把注意力拉回当下。荣格曾说,人类的痛苦往往来自于拒绝直视内心的阴影。如果我把每一次情绪波动都当成失败,那定力永远不会出现,因为我在把过程里正常的波动解释为“不够修行”。
那为什么我会执着于“必须极致”呢?因为我心里有一个灯塔——蔡志忠,他能把一件事做到顶级,做到出神入化。可我却把灯塔当成了尺子,把“极致”当成每日工作的门槛。于是每当我无法一开始就完美,我就觉得挫败,甚至不愿意继续。这就是典型的完美主义陷阱。心理学研究表明,完美主义者往往因为害怕不完美而回避行动,结果错过了真正的成长机会。
问题的另一面是,我常常觉得某些任务没有意义。为什么研究关键词会让我觉得空洞?因为大脑的奖赏系统没有得到即时反馈。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人类在面对延迟收益的任务时,往往动力不足,更倾向选择即时满足。于是我一边知道任务重要,一边却在心里判定“这没意思”。意义感的稀缺,让注意力自然流失。
那是不是换个角度理解就能好?我试过告诉自己,这就是修行,把任务当成道场。但为什么依然容易分神?因为修行被我用来逃避,而不是用来面对。临床心理学家John Welwood提出过“灵性逃避”的概念,他说很多人会用修行的语言绕过现实的问题。比如我说“我要开悟”,其实潜台词是“我还没准备好承压”。这样一来,修行变成了借口,现实变成了负担。
那么,如果修行不是前置条件,那定力到底怎么来?答案是:定力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它是行动的副产品。就像肌肉,不是因为你坐在那幻想强壮,它才长出来,而是你在一遍遍举起杠铃时,它被训练出来的。Cal Newport在《深度工作》里说过,专注力是一种需要练习的技能。也就是说,我必须在行动中培养耐受,而不是等待耐受出现后再行动。
可是行动一开始就让我掉进焦虑,那怎么办?我需要把任务切得更小,让大脑有即时反馈。比如关键词研究,不是“一次搞完十个小时”,而是15分钟完成一张卡片。今天的目标不是极致,而是完成。完成后立刻给自己一个小奖励,哪怕只是一杯热茶。这样大脑就能建立“做—反馈—成就”的回路,而不是“拖延—自责—回避”的死循环。
那如果依旧焦虑,怎么办?心理学给了一个答案:不要压制情绪,而是标注情绪。比如我在写作时心慌,可以说“此刻心慌”,然后做两分钟呼吸,让身体复位。研究表明,命名情绪本身就能降低杏仁核的活跃度,让人冷静下来。这意味着,所谓的“心定”不是毫无波动,而是学会用方法把波动收回来。
可是,环境也会放大焦虑。为什么我总觉得难以专注?因为我没有设定好环境。桌子上乱七八糟,手机不断弹出提醒,大脑被迫消耗额外的意志力去对抗干扰。行为科学家B.J. Fogg提出过“环境即行为”,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习惯。如果我在时间盒里把所有干扰关掉,全屏只留一个任务,专注就会自然发生,而不是靠意志力死撑。
那如何防止沉没成本的拖累?比如我已经在某条路上花了大量时间,却发现没效果,总是不甘心放弃。这时候需要“止损”。查理·芒格提醒投资者:“避免愚蠢比追求聪明更重要。”我也一样,当一件事连续两周没有新证据、没有改进空间,我要敢于停下,重新开始。止损不是失败,而是一种自救。真正的愚蠢,是因为过去的投入而继续错误。
你看,问题一步步剥开,答案也逐渐清晰。我以为必须先开悟才做事,但真相是,做事本身就是修行。每一次面对情绪波动,每一次完成一个小任务,每一次止损放弃无效的方向,这些才是真正的“定”。弗兰克尔在《活出意义来》里写过:“人能够承受任何生活,只要他知道为什么而活。”我真正要追问的不是“我开悟了吗”,而是“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当目标与行动对齐,心自然会慢慢安定。
所以,不要再等那个虚幻的“开悟时刻”。不要再把修行当成推迟现实的理由。定力不是彼岸,而是此刻的选择。它在你写下第一行字的时候,在你坚持十五分钟的时候,在你允许自己波动却依旧回来继续的时候。心不会因为逃避而更定,心会因为承压而渐定。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