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十年创业者,万字长文分享我是怎么招人的
2025-09-01

下班的地铁里,人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你盯着手机上招聘群的信息,心里突然蹦出一句话:为什么招人这么难?明明写了很长的JD,面了几十个人,却还是觉得差点意思。表面上看,是人才难找;但本质呢,是我们根本没想清楚什么样的人才对自己最重要。

为什么很多公司明明很努力招人,最后却团队越来越“油腻”?因为我们习惯先看简历的光环,看学历,看大厂背景,却很少真正去看一个人是否有自驱力,是否真的想把事做好。表面问题是“有没有经验”,本质问题是“这个人会不会比你更想成事”。张一鸣说过一句话:“招人最简单莫过于招干过这个事的人,但找到最具合适特质的人更重要。”这句话听起来轻描淡写,却像一记警钟。

我们为什么会陷入“经验陷阱”?心理学里有个“代表性启发式”的概念,就是人总倾向于凭表象来判断,把大厂履历当作能力的代名词。但现实往往相反,很多绩效不佳的人,简历都亮得刺眼。于是问题来了,难道简历不重要了吗?重要,但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真正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是底层的Ability,是那股心里有火、眼里有光的劲头。

那Ability怎么判断?问他过去克服过什么困难,问他有没有主动推动过什么改变,问他最近几年最想成的目标是什么。如果一个人只会抱怨、只会等安排,那就是典型的B类人。很多创业公司死掉,不是因为没融资,而是因为在关键岗位上放了B类人。钱能再融,但时间一去不返。为什么这么说?因为B类人不仅拖自己,还会复制出比自己更差的人,恶性循环。

再追问一句,为什么领导者往往容易被B类人绕进去?社会学上有个“同质性偏好”,我们更容易接纳和自己类似的人。B类人懂得生存之道,会说好听的话,会装出忙碌的样子,于是让面试官觉得“挺靠谱”。可真把事交给他,结果就是“你不催他不动”。那么问题来了,难道我们就只能被表象迷惑?当然不是。好的领导者,应该敢于和比自己更强的人相处,甚至被他们“碾压”。因为真正的S级人才,不需要你告诉他干什么,他会来告诉你你该干什么。

那要怎么接近这样的S级人才?有人说,顶尖的人才怎么可能被我这种小公司吸引?但陈桦在分享里说过,“没有人不被诚意打动”。你愿不愿意花十次时间去约一次咖啡?你愿不愿意凌晨还在和候选人聊到真心?差别就在这里。很多老板口头说重视招聘,可真算算时间,一周花在招人上的时间连三成都不到。嘴上重视,身体却很诚实,这就是表面与本质的落差。

继续追问,为什么我们总觉得招不到合适的人?其实是自己没做好功课。你不了解这个领域的顶级人怎么看问题,你就很难判断面前的候选人到底是不是好。就像打仗没有地图,你只能凭直觉。那怎么办?去找比你认知更强的人聊,去看跨周期的文章,去复盘别人的经验。只有当你心里有了一把尺子,才不会被那些虚假的亮点蒙蔽。否则,你的“够用”标准,最后会变成整个组织的天花板。

再深一层,为什么说“够用”很危险?巴菲特说,不想持有十年的股票,就不要持有十天。招人也是一样。你不想和他合作三年,就不要招进来三个月。因为人的价值不是工资,而是和你一起共渡难关的意愿。从0到1的阶段,更要找能扛事、愿意扛事的人。就像种树,种子错了,长不出大树。贵,不等于好;油腻的人拿再高的薪水,也只是消耗。真正值钱的,是那些能卷出新天地的人。

那薪水到底该怎么给?是不是越高越好?不是。陈桦提到一个关键逻辑:要用投资的心态看人。给钱,不是为他的过去买单,而是为未来产出折现。Ability强的人,就算暂时经验不足,也值得付溢价,因为他未来能学会更多。反过来,给B类人高薪,就是变相给公司挖坑。OYO中国和乐视就是典型案例,用钱砸来的人,最后砸穿了底。段永平说过一句很狠的话:“捷径是最远的路。”钱只是工具,不能替代判断。

问题来了,好的人为什么愿意跟你?这就回到一个最朴素的答案:真诚。你要懂得对方最在乎什么,是成长,是钱,还是意义。你要敢于把问题摊开,不怕暴露困难。因为真正强的人,怕的不是困难,而是你不够坦诚。你骗得了一时,留不住一世。反而你说实话,他可能觉得你值得信赖。创业的路,本来就是打江山,没人希望在沙滩上盖高楼。

那效率怎么提升?秘诀很简单,把每个候选人都当朋友。加微信,写备注,哪怕没成,也可能是将来的机会。别小看这些积累,十年后你会发现,你的贵人名单就那么几个人,都是这样慢慢累下来的。心理学研究早就表明,社交网络中的“关键连接器”往往决定了你的资源上限。而你要做的,就是成为那个“人见人爱,人见人帮”的人。这靠的不是功利,而是顺手帮忙,日常积累。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招聘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觉得一句话能总结:招聘不是填坑,是塑造未来。你今天招来的人,就是你明天的公司。表面问题是缺一个人干活,本质问题是缺一个灵魂共事。能力可以培养,意愿不可强求。钱可以补偿,心火无法伪造。真正的招聘,是一场关于认知、诚意、选择的修行。

所以,如果你还在纠结怎么写JD,不如先问问自己:我到底想和什么样的人并肩?如果答案只是“能干活”,那你得到的,也只会是能干活的人。如果答案是“能点燃火”,那你得到的,就是一起开疆拓土的伙伴。到最后,你会明白,招人不是HR的事,是每一个领导者的修行。你种下的是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