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狱18个月后,53岁的黄光裕承认了自己过于自信
2025-09-01
下班的地铁上,人群拥挤,空气里全是汗味和手机里的快节奏音乐。有人刷着短视频,有人拼命盯着股市,有人盯着工作群的消息,生怕错过一点风吹草动。表面上,他们都在努力抓住点什么——流量、机会、风口。可本质问题是,他们抓到的真的是未来,还是只是自我安慰的幻象?
黄光裕的故事,正好是这一幕的放大版。十八个月前,他信誓旦旦说要带着国美重回巅峰,赌上了声誉,也赌上了十二年后的自由。他买流量,砸广告,压低价格,逼员工“狠”一点。但十八个月后,他不得不承认:现实没跟上豪言。于是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个拼到凌晨的“狠人”,却没能掀起水花?
看似原因很简单:流量买不到忠诚。心理学家Gross在研究情绪调节时提到,人们容易被短期刺激牵引,而忽略长期结构(Gross, 1998)。黄光裕买到的,是短暂的注意力,而不是长久的信任。注意力消散后,国美的结构性问题又赤裸裸摆在那里——供应链不强,产品体验不优,用户习惯已被京东、拼多多培养。于是我们追问:为什么结构性问题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答案其实藏在商业史里。张近东当年收购家乐福、PPTV、天天快递,用“智慧零售”的概念装点门面。看上去是顺应潮流,实则是用外部并购来掩盖内部乏力。他和黄光裕走的是同一条路:向外找捷径,而不是向内夯基础。就像社会学里说的“制度惯性”,人会倾向于沿用熟悉的模式,哪怕环境早已变了。问题是,旧模式已经无法应对新格局。于是我们继续追问:为什么他们会看不到这个环境变化?
因为时代的惯性比个人的努力更强。2011年苏宁利润接近50亿,2012年国美依旧在坚持“低价大战”。那时候的他们,都还沉浸在线下为王的逻辑里。可电商的崛起不是渐进的,而是断裂式的。2016年以后,京东用供应链渗透三四线城市,阿里用大数据精准投放,美团用即时配送切走零售最后一公里。这些模式不是“更拼命”,而是“更聪明”。所以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他们老了,不是年龄老了,而是思维老了?
心理学里有个“过度自信效应”,人往往高估自己对未来的掌控力,低估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黄光裕出狱后,急着证明自己,还没来得及看清这个时代已经换轨。他把十八个月看成一场百米冲刺,而别人早就跑起了马拉松。他以为靠意志力能逆天改命,但市场逻辑无情,不会为个人的意志让路。于是我们又追问:难道努力真的没有意义?
当然不是。努力有意义,但努力如果方向错了,只会让人更快撞墙。社会学家齐美尔曾说过,现代社会最大的困境不是资源不足,而是方向选择的焦虑。黄光裕的努力,方向是流量,却没看清流量已经见顶。张近东的努力,方向是扩张,却没看到扩张背后的资金黑洞。他们都在拼命,但拼命的方式是跟跑,而不是弯道超车。那么问题来了,真正的弯道超车该是什么?
京东给出了一个答案。它并没有把自己定义成电商平台,而是“供应链公司”。这是一种结构性认知,意味着它不是和阿里拼流量,而是和沃尔玛拼仓储、拼配送、拼履约时效。于是用户体验变成了习惯,习惯变成了壁垒。反观国美,今天还在喊“全网底价”,明天就要靠员工加班来提速配送,效率只能靠人肉拼命,怎么可能赢?所以我们要问:为什么习惯比刺激更有力量?
因为习惯是长期积累的信任,而刺激只是短暂的快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一旦形成,就会降低大脑的认知消耗,自动化驱动行为。这意味着,当用户习惯在京东下单,其他平台就很难打破这种路径依赖。黄光裕寄希望于流量刺激,就像一个家长寄希望于临时抱佛脚能救孩子成绩,却忽视了日常积累才是决定性的。所以最后的问题是: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学到的不是“不要自信”,而是不要只相信努力的表象。更重要的是认知迭代。努力要和时代的逻辑绑定,而不是和个人的情绪绑定。真正的狠,不是一天工作十八小时,而是敢于推翻自己旧有的路径依赖,找到那个能支撑未来的杠杆。就像京东敢于从线上走到线下,敢于用供应链定义自己;就像段永平当年敢于卖掉小霸王游戏机,转身做步步高、做OPPO和vivo。狠不是消耗自己,而是找到能撬动世界的支点。
所以,当我们在地铁上看着短视频、盯着群消息,其实最该追问的是:我们抓住的是趋势,还是幻觉?我们拼命的是未来,还是情绪?我们努力的是方向,还是姿态?这才是生活的本质问题。因为人生和企业一样,输的往往不是拼命不够,而是思维没跟上时代。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