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左罗:从月薪5K到赚到千万,这个思维改变了我!
2025-09-01
昨天深夜,我在便利店门口看到一个穿着工装的小伙子,提着一袋速冻饺子,边走边叹气。他手里还攥着手机,屏幕上跳出工资到账的提醒,数额只有五千出头。他盯了好久,最终只是笑了一下,却透着无奈。表面问题是工资太低,换工作也没用;但本质问题是,他没有掌握成长的主动权。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被日复一日的忙碌消耗掉了成长的空间。白天被会议填满,晚上被短视频占据,看似过得很充实,实际上只是在机械消耗时间。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人们在反复经历无法改变的处境后,会逐渐放弃尝试。你会发现,越忙碌的人越难成长,因为他们在忙中麻痹,在快中失去耐心。
可问题来了,难道起点低的人就注定无法逆袭?事实并非如此。历史上无数人证明了,起点不决定终点。曾国藩说过:“不怕慢,就怕站。”真正拖垮一个人的不是低起点,而是停滞不前。那为什么很多人宁愿停滞,也不愿主动突破?
答案在于舒适区的诱惑。我们习惯在熟悉的轨道里循环,即便明知道这不会让自己变好。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会优先选择即时奖励而不是延迟收益,这就是所谓的“延迟满足难题”。换句话说,你更愿意刷一集电视剧获得即时快乐,而不是用这一小时学习一门新技能获得未来收益。那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有人能忍住不刷剧,而是坚持成长?
因为他们重新定义了“奖励”。他们让学习和成长本身变成一种成就感,而不是苦差事。就像健身的人,刚开始很痛苦,但一旦看到身体的变化,就会上瘾。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到过“惯习”的概念,说的是人的行为模式是可以被塑造的。一旦你把成长内化为习惯,动力就不再依赖外界推力,而是自我驱动。
可是,再往下想,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没有做到这一点?因为成长需要长期积累,而我们太急功近利。信息时代的节奏把人们的注意力切割得七零八落,导致我们越来越没有耐心。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做过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孩子们如果能忍住不马上吃掉眼前的棉花糖,就能获得更多回报。多年追踪发现,那些能忍耐的孩子,人生普遍更成功。成长的真相就是这样:谁能忍住眼前的诱惑,谁就能拿到更大的回报。
但问题是,光靠忍耐够吗?不够。忍耐只是防守,真正的成长靠的是主动寻找杠杆。有人从月薪五千做到千万,他靠的不是苦熬,而是找到能倍增的思维方式。经济学里有个“复利效应”,说的是小的进步如果长期累积,会产生指数级增长。同样,成长模型的作用就是帮你把零散的努力变成系统的复利。那为什么很多人没能做到这一点?
因为他们缺少方法论。很多人努力了,却总在原地打转。比如有人拼命加班,但几年后发现自己的技能没有升级,只是重复劳动。心理学里有个“刻意练习”的理论,安德斯·埃里克森的研究指出,只有不断在舒适区之外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才能真正提升能力。换句话说,成长不是多做,而是对的方法、多次做。
再追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方法论能决定人的天花板?因为方法论就是认知框架。不同的认知会引导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会累积成不同的人生路径。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类最伟大的发现,是一个人可以通过改变思想改变生活。”当你相信成长是可以设计的,你就会主动寻找杠杆,而不是被动等待机会。
可是,这里还有一个更隐蔽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知道了这些道理,依旧没有改变?因为知道和做到之间隔着“行动鸿沟”。行为科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往往会高估短期能做的事情,却低估长期能做到的事情。于是他们设定过高目标,完不成就放弃。其实成长的止损点,就是从小行动开始,降低门槛,避免挫败。每天十分钟阅读,每天一页总结,比空谈宏伟目标更有力量。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成长的本质?不是一夜暴富,不是华丽逆袭,而是耐心积累和持续复利。社会学上有个“路径依赖”理论,说的是早期的选择会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换句话说,你今天选择放弃成长,未来可能越来越难;而你今天选择种下一颗小小的种子,未来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所以,成长的关键不是别人给你机会,而是你给自己机会。你得停下来问自己:我是在消耗生命,还是在积累未来?如果答案是前者,那就是该止损的时候了。人生最怕的不是低起点,而是忙到没有成长。成长最怕的不是慢,而是没有方法。
最终你会发现,所谓“从月薪五千到千万”的奇迹,本质是思维模式的跃迁,是行动习惯的改变,是方法论的坚持。成长不是命运的恩赐,而是选择的结果。你选择了什么样的思维,你就会走向什么样的未来。
所以,别再问起点能不能决定终点了。真正决定终点的,是你在路上的每一次选择。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