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宁向东:悟透人性,你就懂了管理
2025-09-01

【主题】:悟透人性,你就懂了管理
【核心矛盾】:表面是“制度怎么定”,本质是“在自利与合作之间怎样用激励与约束做出稳定的平衡”。

电梯门合上前,销售小李最后一句话卡在缝里:“领导,那个跨部门配合又黄了,对方说不在KPI里。”
你捏着还没喝一口的美式,想起上周刚定的协作流程。
表面问题是“流程不清”,本质问题是“人在没有收益时,为什么要动”。

下午两点,财务发来红色预警,预算控制线又被冲破。
你把科目挨个看过去,发现每个审批都“合规”。
表面问题是“谁在撒野”,本质问题是“守规则的人凭什么不吃亏”。

晚上十点半,项目群里又开始甩锅。
UI说需求变了,产品说领导拍脑袋,研发说排期被抢。
表面问题是“沟通出错”,本质问题是“合约不全时,谁为谁的风险买单”。

我们总爱把管理想成“做好人”,可管理从来是“做好事”。
“好人”要靠教化,“好事”必须靠机制。
没机制,再好的宣誓也会在利益面前溃败。

先把话挑明:管理的起点不是“人心向善”,而是“人性自利”。
西蒙把这叫“有限理性”,人在复杂情境里做不到全知全能(Simon,1957,《Models of Man》)。
威廉姆森更直白,机会主义是“带着诡计的自利”(self-interest seeking with guile)(Williamson,1985,《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你可能要问,自利一定是坏事吗。
不是,自利是能量,机会主义才是风险。
管理不是消灭自利,而是让自利去推动共同目标。

那怎么推动。
先看“合同为什么总是不够”。
因为企业是“不完全合同”的集合,信息不全、情境不全、条款不全,这是常态(Coase,1937,《The Nature of the Firm》;Jensen & Meckling,1976,《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合同不全会发生什么。
边界模糊处就会长出“灰度收益”。
只要有人能从灰度里拿走更多,他就会去拿,这叫“激励相容之外的空间”。

把一个真实的办公室故事摊开更好懂。
两个同学合伙,一人带客户、一人带技术,先做成一单,再被大客户看中要长期合作。
这时“资源价值的函数”被换了变量,拉客的重要性下降,技术积累的重要性上升,原来对半分的分配开始崩。

他们吵的不是道义,是“商业模式→资源权重→分配结构”的链条。
模式一变,权重就变;权重一变,旧分配就不再“公平”。
这就是再协商的起点,也是裂痕的起点(Williamson,1979,《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你会发现,所有“翻脸”都有两块垫脚石。
一块叫“专用性投资”,装了店的咖啡馆不敢说搬就搬;一块叫“沉没成本”,已投的钱逼人继续投。
这两块石头,让违约方有筹码,有时甚至敢“撕票”(Williamson,1985,同上)。

所以好制度的第一性原理是:把最坏情况写进设计,把最坏的人当作对手。
不是因为我们悲观,而是因为“最坏”一旦被关住,“次坏”“一般”都会被一并关住。
制度对“坏”的容忍度越低,对“好”的保护度才会越高。

那怎么关。
从三个入口下手:激励、约束、分权。
激励让人愿意动,约束让人不敢乱动,分权让权力彼此制衡、相互看见(Hart & Moore,1990,《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先谈激励。
激励不是“多给钱”,是“把钱给在结果链条的关键环节”。
考核指标里,销售额与利润经常打架,结果就是“冲量+短视”,研发与品牌被挤干净,企业只剩当期漂亮(Jensen,2001,《Corporate Budgeting Is Broken—Let’s Fix It》)。

怎么调。
把指标拆为“三短一长”:当期收益、效率改进、风险控制、长期投入。
再在岗位上做“可控度匹配”,只考核他能影响的变量,不要把“运气项”塞进“能力项”。

比如对增长负责人,毛利而非纯收入是主指标,费用效率与回款周转是副指标,研发占比或品牌资产是长指标。
对研发负责人,技术里程碑与缺陷率并列,专利或可复用资产进长指标,个人论文不算业务分;
对财务负责人,现金转换周期与异常预警为主,预算偏差容忍区间写死,别用“一票否决”把业务扼死在摇篮。

注意,“激励强度”不等于“压力强度”。
把奖励做“凸函数”,边际改进越靠近目标,激励越强,能拉动临门一脚。
把惩罚做“阶梯函数”,轻错可赎、重错必罚,让人敢试、又不敢赌。

再谈约束。
约束不是“审签更多”,而是“把审签变成前置的游戏规则”。
边界清晰、过程留痕、责任可追,这是三件护身符。

你要把“灰度”切碎。
标准化可标准化的一切:接口、变更、验收、回款、权限。
把口头承诺写进条款,把例外审批挂上编号,把每次偏离都留下一段可复盘的轨迹。

还缺一个“逆向激励”。
对破坏协作的人,不只扣分,还要扣“名声”。
把跨部门协作的满意度列入干部考核,做一次不及格,季度亮黄牌;两次不及格,年度进步权取消;三次,下一年度资格冻结。

然后是分权。
权力天然会“聚脂肪”,管得越多越想多管。
分权的底层逻辑是“把外部性最小的权力下沉,把外部性最大的权力上收”。

产品与业务一线,决定需求优先级;
平台部门,决定方法与标准;
公司层面,只保留“生死线”:安全、合规、现金流。
越往上,越少拍具体的脑袋;越往下,越多用数据和SOP。

很多老板问:我可以相信人吗。
相信,但要“先小人,后君子”。
交易前把最坏写清楚,交易后把最好留给对方,这是“先约束再信任”的次序智慧。

再拆一个经常被忽视的点:声誉。
声誉不是“口碑”,是可计量的“长期回报”。
博弈论上,重复博弈会让背叛者在下一轮付出高昂代价,所以声誉本身就是约束(Kreps,1990,《Corporate Culture and Economic Theory》)。

怎么把声誉落地。
把对外承诺与对内晋升挂钩。
谁对客户食言,谁内部升迁“冷却期”自动触发;谁跨团队兑现过难承诺,谁的跨部门优先级自动上浮。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文化呢。
文化很重要,但不是替代品,是放大器。
文化让边界内的行为更顺滑,让边界外的违规更刺眼。

文化怎么种。
从“行为样板”种起,从“机制对齐”养成。
把你要的三种行为写成“故事标准件”:如实报坏消息、愿意让别人成功、按约完成困难事,配套三个可见的奖惩动作。

别忘了“人性里的软”。
人会怕损失,会寻求公平,会对即时回报更敏感。
损失厌恶让处罚比奖励更有效,所以小错即时处理,重奖延后发放,会比“年底一把梭”更有力(Kahneman & Tversky,1979,《Econometrica》)。

公平感更是关键。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提醒我们,投入产出比的感知决定满意度和努力程度(Adams,1965,《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实际操作就是:公开标准、解释差异、允许申诉,不求人人同意,但要人人明白。

即时回报就更简单了。
把每一段长目标切成可见的短终点,给出“台阶上的喘息”。
周会的当场认可,一封写明细节的表扬信,一次小额但“兑现迅速”的奖励,往往比“年底大红包”更能拉着人往前走。

再谈用人。
“德才兼备”是口号,“边界分明”才是办法。
把岗位能力模型做成“可观测指标”,把品性风险做成“负面清单”,用“频次×影响度”做权重,别用“我觉得”。

甄别干部有一个狠招。
给他一次“无名权力”的任务——比如让他主持一次跨部门协调但不给头衔,观察三件事:是否主动建立规则,是否敢做不受欢迎的决定,是否能在承诺与现实冲突时作出透明解释。
这三件事做对了,权力给他也不会失控;做不对,给他头衔只会放大伤害。

别忽视“止损”。
很多组织的问题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肯停。
错的项目、错的人、错的节奏,该停就停,这是对善良的人性最好的保护。

项目止损的开关是“里程碑—闸门制”。
每到一个闸门,必须满足三类证据:事实数据、外部验证、机会成本。
三类证据有一类不过线,项目自动降级或关闭,不再靠“谁声音大谁赢”。

用人止损靠“双轨评价”。
一条是业绩,另一条是组织贡献与价值观;
两条都达标才晋升,一条缺失只能加薪或横向发展,连续两期缺失触发“转岗—退出”流程。

节奏止损靠“战略负荷表”。
每个季度写清楚组织能承载的重点数,不许超车。
任何新增必须“拿旧换新”,没有谁能“免费”往组织背上再压一袋沙。

到这里,你会发现,所谓“悟透人性”,落到地上,是把自利装进可预期的轨道里。
它不神秘,也不阴谋。
它就是用真实的激励、透明的约束、清醒的分权,让人们“为了自己好”必须把“共同的事”做好。

最后留三句话,给今晚还在加班的你。
第一句,别指望宣讲替代制度,把最坏写进合同,把例外写进流程。
第二句,别把考核做成压榨,把激励对准关键变量,把惩罚对准恶性偏差。

第三句,别迟疑于止损,越早停下错误,越快保护善意。
管理不是把人变好,而是让好人成事、让坏事难成。
当机制与人性顺拧,你就会看到组织开始安静而有效地向前走。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