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的农民心态 值得学习!
2025-09-01
清晨六点,城里还没完全醒过来,楼下环卫工人已经开始推着垃圾车走在街道上。你端着咖啡站在窗边,看着他一步一步,不快不慢。表面问题是,这样的工作看上去辛苦又单调,本质问题是,他的心态像农民一样——不抱怨天,不怨地,天亮就播种,天黑就休息,靠节律把生活撑稳。
俞敏洪说过,人生就像农民种地,晴天要修屋顶,顺境要做规划。大多数人喜欢在好日子里放松,危机来了才慌不择路。但真正的农民心态,是在土地丰收时储粮,是在看似风平浪静时把抵御风雨的准备做好。新东方在“双减”政策冲击下没有倒下,靠的就是这种心态。
为什么这种心态重要。因为生活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复杂系统。系统的稳健,来自冗余和提前布局,而不是单点的聪明或偶尔的好运(Taleb, 2012, Antifragile)。你看似浪费的储备,才是未来不确定性到来时唯一的缓冲。
可为什么我们总在丰收时挥霍,在顺境里忘形。因为人脑对眼前的愉快敏感,对未来的风险迟钝。心理学上称为“时间折扣”,我们更愿意拿眼前的一颗糖,而不是十分钟后的两颗糖(Mischel et al., 1972,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这不是你意志薄弱,而是大脑结构如此。
问题来了,如果本能让我们短视,那该怎么学会未雨绸缪。答案是靠制度和习惯,而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农民每年播种收割,都是古老的制度和气候逼出来的节律,他们不用每天自问“要不要坚持”,因为节律已经刻进了生活。这就是为什么罗素说过,幸福往往来自于把注意放在外界的秩序上,而不是自我消耗的内心纠结(Russell, 1930,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再看俞敏洪,他的转折点不是等危机来临才开始抱佛脚,而是提前几年就不断开辟新的土壤。从英语培训到留学咨询,再到农产品电商和直播,像农民轮作,不指望一块地永远肥沃。他的逻辑是:一块田快要枯竭之前,先种下一块新的。这是对抗不确定性的唯一办法。
那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很多企业家没有做到这一点。因为当田里庄稼长得正旺时,人会误以为这片土地可以永续。心理学上叫“近因效应”,我们会被最近的好消息蒙蔽,以为未来会线性复制当下(Nisbett & Ross, 1980, Human Inference)。直到风险扑面而来,才发现自己没粮、没种子,也没准备。
农民心态的精髓,不是“慢”,而是“留”。留余地,留时间,留耐心。你看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意思。《论语》里也讲“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并不是劝你成天担心,而是提醒:今天的准备,是明天的稳固。
可是你可能会问,现代社会的节奏这么快,我们真的能用农民的节律过活吗。答案是不能照搬,但可以借鉴。比如你做项目,短期冲刺必不可少,但你得在高光期留下一部分成果可复用,留一部分资源做实验。否则今天赢得漂亮,明天就没底气。
还有一点,农民心态不是闭门守旧,而是和自然共振。春天种,秋天收,顺应天时。放到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上,就是要学会识别周期,别逆着大趋势去硬碰。凯恩斯讲过一句话:“市场可以比你保持理性更久保持非理性。”这句话用在生活里也成立,环境的惯性比个体的意志更强,所以要借力。
为什么很多人学不会农民心态。因为他们太想一口吃成胖子,太想立刻看见结果。可竹子前四年只长三厘米,到了第五年才疯狂生长(Gladwell, 2008, Outliers)。沉不住气的人早就换了田地,真正守住节律的人才等来了爆发。
到这里你会发现,农民心态其实解决的是一个核心矛盾: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里活得稳当。表面上它讲的是“吃苦耐劳”,但本质上它讲的是“系统经营”。它要求你在好日子储蓄能量,在顺境里修补漏洞,在节律中慢慢累积。
你可能还会问,个人要怎么实践。第一,把时间线拉长,别光盯三个月,要盯三年。第二,培养冗余系统,比如有第二技能、有备用资金。第三,学会止损,不要在坏项目上死磕。农民知道这块田今年歉收,就会换田,不会在地里哭。
心理学研究表明,能把注意力放在长期目标上的人,更容易感到幸福,因为他们把不确定性转化成了确定性的行动(Gross, 1998,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271–299)。幸福不是风吹来的,而是耕作来的。
所以,俞敏洪的农民心态,值得学,不是因为浪漫,而是因为它很实用。它让人在风暴中不至于倾倒,让人在顺境时不至于忘形。它提醒我们,人生这片田,不是靠一季的丰收赢得,而是靠年复一年的节律经营。
当你下次站在街头,看着环卫工人推车,你或许会忽然明白。人生的智慧,就藏在这些重复、稳定、看似平凡的动作里。不是因为他们不追求,而是他们知道,每一步稳扎稳打,才是对抗不确定性的底气。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