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读懂了鲁迅
2025-09-01

昨晚和朋友吃饭,酒过三巡,他忽然叹了一口气,说自己最近重新翻了鲁迅的《阿Q正传》。以前读不懂,只觉得冷漠刻薄,现在突然就觉得刺心。他说,那些字句像一把锋利的刀,捅破了他一直假装坚强的生活。表面问题是书难懂,文字太冷;本质问题却是,生活让我们一步步走进了鲁迅笔下的世界。

为什么少年时的我们读不懂鲁迅?因为那时我们眼里的世界,还没有那么多压迫和无奈。我们看到的是雪地里的闰土,西瓜地里的猹,和跳跃的小鱼儿,一切天真烂漫。可随着年岁渐长,我们经历了生活的消磨,体会了柴米油盐的逼仄,那些文字才逐渐变得触目惊心。于是我们才明白,鲁迅并不是冷酷,而是慈悲。

为什么说是慈悲?因为他并不是为了骂人,而是为了唤醒人。他知道,国民的麻木与麻醉才是最大的悲哀,所以他必须用最锋利的文字去切开厚厚的皮。就像手术刀,虽冷,但能剖开病灶。你若嫌弃他的冷酷,那只是你还没感受到生活的锋刃,一旦体会了,你就会发现,那是治病的药。

可是,为什么成年人会突然理解鲁迅?因为成年意味着被生活打磨,被规矩裹挟,被现实驯化。闰土少年时的天真,最后被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重压压得弯下了腰。他本可以大声喊一声“阿!迅哥”,却只敢卑微地称呼“老爷”。那一刻,童年的朋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社会的隔阂和阶级的鸿沟。

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小时候的我们,无所谓贫富高低,只要一起玩就好。长大后的我们,却要谨小慎微,学会察言观色,懂得何为分寸。心理学家彼得森提过“社会角色压力”,即人一旦进入社会,就不得不在规则里生存。成年人讲规矩,是为了在规矩中求活。

可问题是,规矩和生活为什么总让人窒息?因为它们往往意味着无数的迫不得已。鲁迅笔下的闰土,为了生活,不惜把几个碗碟偷偷带走。小偷小摸,他当然知道可耻,可他仍然妥协。为什么?因为六个孩子等着吃饭,因为活下去比尊严更急迫。生活是什么?是五分迫不得已,再加五分无可奈何。

那我们该怎么面对这种迫不得已?很多人选择了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输掉了钱,他说被打的是别人;被人羞辱,他说这是儿子打老子。明明一败涂地,却能从废墟里找到一点安慰。这种自欺是否可悲?是。但是否必要?也是。心理学家谢里夫研究过“认知失调”,人必须找到理由来调和内心,否则就会崩溃。阿Q的胜利法,看似荒谬,却是对生活压迫的心理自救。

为什么我们长大后常常读懂鲁迅?因为我们自己也开始学会阿Q。加班到深夜,我们告诉自己,大家都一样。遇到不喜欢的工作,我们说,能糊口就好。遇到不想要的生活,我们安慰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不是懦弱,而是生存。成年人的精神胜利法,和阿Q一样,是生活强加的必修课。

可是,这种胜利法是不是等于屈服?也未必。就像井底之蛙看到的天空,虽小,但那就是它的全部。若硬要告诉它外面的世界,它可能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鲁迅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讽刺了阿Q,而是因为他提醒我们,若觉得阿Q可悲,那就去寻找一条不那么可悲的路。希望从来不是凭空有,而是走出来的。

再问一个更尖锐的问题,为什么鲁迅敢于揭露人性中的卑劣?因为他自己也在剖析自己。《狂人日记》里,他写“我自己也未尝没有跟着他们一起吃人肉”。他不是置身事外的裁判,而是身在其中的清醒者。他用文字逼自己面对人性的黑暗,也逼我们一起照镜子。这种冷酷背后,其实是巨大的温柔与勇气。

那么,成年人的悲哀是什么?是突然意识到自己就是闰土,是突然发现自己也在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明白生活不会给你选择,只会逼你在尊严和生存之间反复权衡。更深的悲哀,是知道这一切不是个体的错,而是环境的推搡。但这也恰恰是醒来的开始。

我们终究要明白,鲁迅的文字不是要让我们绝望,而是要让我们清醒。他的锋利,是为了让我们看到自身的伤口。他的愤怒,是为了让我们不再习惯沉睡。正因为成年人读懂鲁迅,才会悲哀;但也正因为读懂了鲁迅,才会开始真正地成长。

所以,当你某一天重读鲁迅,突然心头一紧,请不要逃避。这不是文字的冷酷,而是生活的真实照影。你若看见了,就说明你已经开始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生活,什么是真正的清醒。那是悲哀,也是幸运。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