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根本没有机会做成大V
2025-09-02
【主题】:普通人如何在自媒体时代突围
【核心矛盾】:数量与质量的拉扯——做内容的人很多,但真正能被记住的极少;写作是人人都能学的技能,但只有把表面技巧打磨成作品意识,才可能从“路人”走向“小IP”。
深夜的地铁车厢里,人们都在低头刷着手机。有人看综艺,有人刷短视频,有人正在默默收藏一篇写得很走心的公众号文章。你会发现,能让人停下拇指的内容,总是稀缺的。表面上看是时间碎片太多,人人都想填补孤独,可本质上是选择太多,真正值得停留的东西太少。
你也许觉得做自媒体就是发发段子、聊点八卦,运气好就爆火。可真相是,即便是那些看似随意的一条视频、一篇文章,背后都藏着长期的积累。普通人为什么总觉得没有机会做成大V?因为在数量的洪流里,没有内容意识的作品会被瞬间吞没。
有时候你会羡慕那些一夜涨粉几十万的人,觉得他们踩中了风口。可再仔细看,留下来的只有极少数。心理学家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里说过,人们往往过高估计短期运气,低估长期积累。大部分所谓“爆红”,不过是昙花一现。真正能撑起稳定关注度的,是长期打磨的作品意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人能坚持产出内容,而另一些人三天热情过后就放弃?这背后其实是认知的差别。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过“文化资本”的概念,懂得写作、表达和叙事,就是一种文化资本。它像隐形的门槛,把能够用文字与世界沟通的人,和只会复制粘贴的人区分开来。
写作表面上是码字,本质上是训练思维。你写一篇文章,实际上是和读者进行一场心智的对话。文章能否打动人,取决于你能不能从现象层层剥开,带着读者一路走向本质。柏拉图说过“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写作就是反思的出口。
但我们常常停在表象。比如看到流量红人,就会焦虑:我是不是也该去模仿?可一旦模仿,立刻陷入同质化的漩涡。心理学研究早就揭示,人类的大脑对“熟悉而新鲜”的东西最敏感。如果只是复制,没有新意,读者很快会产生疲劳。真正有吸引力的,是在熟悉里加一点不同的转折。
那么转折从哪里来?不是凭空想象,而是从生活经验和思考里抽取。一个普通人早晨挤公交的瞬间,一句父母无意间的话,一个看似琐碎的日常细节,都可能成为引发共鸣的开头。作家海明威讲过“冰山原则”,写作要让文字露出水面,但背后要有庞大的思考和经验支撑。
有人会问,那是不是一定要写深刻的大道理?不一定。好的写作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能把复杂讲清,把深刻说浅。就像粥左罗常说,写作不是卖弄,而是对话。文章要让读者觉得“这说的不就是我吗”,才会愿意把眼睛停留,甚至忍不住转发。
再说一个现实的现象:很多人拼命写,却始终没有被看见。问题出在哪里?在于忽略了“止损”。内容世界和投资一样,盲目投入只会消耗精力。一个方向如果反复尝试都没有反馈,就该调整。心理学上有个“沉没成本谬误”,很多人陷进去,觉得既然付出了就不能放弃,结果拖得越来越累。写作也一样,懂得在错误方向上及时止损,才有可能在正确的方向上积累。
你可能会觉得,这样听起来写作好像是一件很难的事。可难恰恰是机会所在。因为越难的东西,门槛越高,淘汰率越大。只要你愿意多走一步,就比绝大多数人多了一份优势。乔布斯说过,真正的创新来自连接不同的点,写作就是帮助你把生活的点连成线。
那是不是意味着普通人也能打造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答案是肯定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做成大V,但小IP是完全可能的。所谓小IP,不是要你覆盖全国,而是在一个具体的圈层里,有人因为你写的内容而记住你。心理学研究指出,真正能稳定影响一个人的,不是十万点赞的热帖,而是持续稳定的小剂量输入。小IP的力量就在于此。
可是,你要从哪里开始?答案其实很简单:从写下第一篇文章开始。别想着完美,先去动笔。写作的过程本身,就会带来认知的改变。美国作家安妮·拉莫特在《鸟儿一只接一只》中说过,“唯一能写好东西的方法,就是开始写糟糕的初稿。”这不是自嘲,而是提醒:写作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
当你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写作不仅仅是输出,更是自我校准的工具。你会更敏锐地捕捉生活细节,更清晰地理解自己,也更容易和别人产生共鸣。这才是自媒体的真正底层逻辑:先打磨自己,再影响别人。
所以,与其焦虑为什么做不成大V,不如问问自己:你有没有在不断训练写作?你有没有用作品意识对待每一篇文章?你有没有在内容的洪流里留下属于自己的坐标?答案其实早已明了。
写作不是捷径,但它是一条确定的路。它不会让你一夜成名,但它能让你慢慢积累,直到有一天,你的文字成为别人深夜点开的那个“停留”。到那时,你会发现,所谓机会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你用作品争取来的。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