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中的永恒觉知
2025-09-02
问:
一切缘聚必将无常,无论多么美好,美丽如绚烂烟花的爱情,鼎盛的荣光,无尽的权力和敬仰,都去散去。却有一个觉始终如如不动,它能创造一切、体验一切,它却永在。
答:
【主题】:无常中的永恒觉知
【核心矛盾】:世间缘起的盛衰变幻与内在觉性的如如不动之间的矛盾
午夜的街头,烟花升起。那一瞬间,天空被点亮,色彩铺陈开来,仿佛整个世界都屏住了呼吸。可不过几秒,绚烂的光散尽,只剩下一地黑暗与淡淡的火药味。表面上这是热闹的欢庆,本质却是无常的注脚。
我们熟悉的爱情,也像烟花。开始时心跳加速,甜蜜到骨子里,可几年后,激情退去,剩下的是争吵、冷漠,甚至分离。人类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在1986年提出“爱情三角理论”,指出爱情由激情、亲密和承诺构成,但激情的成分注定会迅速衰减。也就是说,爱情的绚烂无法长久,它天然带着消散的宿命。
权力和荣光亦如此。罗马帝国曾辉煌无比,然而最终分裂瓦解;历史上多少君王在鼎盛之时被万人敬仰,却逃不脱身死名灭。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流动的现代性》中写过,当代社会的一切成就都在流动中解体,没有什么能够永久稳固。表面看似坚固的结构,实际上比烟花还脆弱。
这让人困惑:既然一切美好都注定会散去,我们为何还要追逐?答案也许在于,人心总想抓住什么不变的东西。佛陀在《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果只是追逐幻象,我们终会陷入失落。但如果能看到幻象背后的本质,就会发现,还有一个不随缘起缘灭而动的存在。
那是什么?那是觉。觉不是知识,不是思想,而是一种如如不动的明了。心理学上称这种状态为“元认知觉察”,它是对自己当下体验的直接知晓(Teasdale et al., 2002,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70:275–287)。无论外境如何变动,这份觉始终在场。
问题是,我们为什么平常感受不到它?因为我们太沉迷于缘起的表象。就像盯着烟花时,忘了夜空本身;恋爱时沉醉于激情,忽略了心的安住。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总是让我们陷入对过去的反刍和未来的担忧,心理学研究表明,这正是焦虑与抑郁的重要原因(Raichle et al., 2001,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98:676–682)。当我们被卷入这些思绪,就失去了对当下觉知的触碰。
那如何才能回到觉?佛教提出“止观”的方法。止,是让心安定;观,是如实照见。当心不再被外物牵引时,觉自然显现。现代正念疗法的创始人乔恩·卡巴金(Jon Kabat-Zinn, 1990)也强调,真正的正念就是无评判地觉察当下,这和佛陀的止观理念不谋而合。
可有人会说,这样的觉是不是太空?能解决现实的痛苦吗?答案是肯定的。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长期正念冥想能显著降低焦虑、抑郁,提高幸福感(Hölzel et al., 2011, Psychiatry Research: Neuroimaging 191:36–43)。换句话说,觉不是空洞的哲学,而是能实实在在改变大脑与生活的力量。
这时你会发现,一个微妙的转折出现了。外在的一切无法久留,但内在的觉却从未远离。正如《楞严经》所言:“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外境随因缘而变,但觉性本身始终如如不动。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大多数人还是执着于烟花般的东西?因为人的本能是追逐快乐、逃避痛苦。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精神动力根本就是“快乐原则”,我们天生被快感牵引。但快乐本质上无常,抓得越紧,失落越深。于是我们陷入了一个循环:追逐、获得、失落,再追逐。
有没有可能跳出这个循环?答案依然回到觉。当你开始练习去觉察,而不是去控制,就会发现,即便痛苦和无常存在,但有一个地方始终稳固。那就是能看见一切的觉知本身。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真正的力量,不是抓,而是放。
放下不是消极,而是更积极的拥抱。当你知道一切美好都会消散,你反而会更珍惜当下。心理学家欧文·亚隆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指出,死亡的有限性让人生更有意义。因为我们知道烟花会灭,所以才会拼命仰望那一瞬间的璀璨。
然而,仅仅停留在珍惜是不够的。真正的解脱在于,即便烟花灭了,你依然安然。因为你知道,夜空仍在,觉仍在。夜空不会因烟花的短暂而黯淡,觉也不会因外境的变动而消失。
所以,当你看到爱情破裂、荣光衰退、权力散尽,不必恐惧。这些本就无常,它们来时是缘,去时也是缘。真正需要安住的,是你内心那个不生不灭的觉。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