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能力的三个训练核心是:输入,思考,输出
2025-09-02
【主题】:写作能力的三大核心训练:输入、思考、输出
【核心矛盾】:写作停留在模仿与碎片堆积,还是通过系统训练走向深度与创造
夜晚的地铁上,你掏出手机刷短视频,几分钟就收获了大量“写作技巧”:某位老师告诉你要多读经典,另一位博主说要多练写日记,还有人推销课程,说七天能让你写作突飞猛进。你一边听,一边点头,却关掉手机后依旧写不出完整的一篇文章。表面看是方法没找对,本质却是你缺乏一套清晰的训练核心。
写作,从来不是天赋,而是能力。能力意味着可以被拆解,可以被训练。所有真正会写的人,最后都会回到这三个字:输入、思考、输出。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任何写作进步的必经路径。
为什么先从输入开始?因为没有输入,就没有素材。大脑不是真空器皿,它更像是仓库。心理学家安德森在记忆研究中提出“建构式记忆”理论:人的记忆不是简单存储,而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和重组(Anderson, 2010,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当你大量输入书籍、文章、故事,大脑会不断在其中寻找关联,形成潜在的表达资源。
但问题随之而来,为什么很多人读了很多书,写作还是不行?因为输入不等于吸收。很多人只是眼睛扫过,却没有留下任何印记。这就是为什么必须伴随“深度输入”,比如边读边写笔记,边思考边提炼。研究表明,做笔记能显著提高理解与记忆(Kiewra, 1985,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1–17)。输入不是囤书,而是沉淀。
再说思考。思考是写作的发动机。没有思考,你写出来的只是复述,是二手货。思考意味着质疑,意味着拆解,意味着建立自己的逻辑框架。正如培根所言:“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写作使人精确。”读而不思,等于白读。
可是,思考应该怎么练?很多人以为思考是天生的,事实上它和肌肉一样可以训练。最常见的方式是自问自答。比如你读到一句话,就追问:为什么是这样?它背后的假设是什么?如果换一个角度,结论是否依旧成立?这种追问会逼迫你把模糊的观点推向清晰,把浅层的逻辑推向深度。心理学家皮亚杰称之为“认知冲突”,正是这种冲突让思维不断成长(Piaget, 1977, 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
但光有输入和思考还不够,写作的真正落点是输出。输出是对思维的检验,也是对输入的再加工。如果说输入是原材料,思考是加工厂,那么输出就是成品。没有输出,你不知道自己真正理解了什么。费曼技巧就强调,如果你不能清楚地解释给别人听,那你就没有真正学会。写作,就是最好的解释。
然而,很多人卡在输出。要么觉得没有准备好,要么害怕写得不好。可写作恰恰需要不怕“烂”,先把想法写下来,再通过修改打磨。海明威说过:“第一稿永远是垃圾。”这句话不是贬低,而是提醒。输出不是完美的开始,而是练习的必须。
那有没有止损点?有。当你发现自己只是一味输入,没有输出,就要立刻停下来,强迫自己写点什么。因为单向输入会制造“知识幻觉”,让你以为自己掌握了,实则只是表层熟悉(Rozenblit & Keil, 2002, Cognitive Science 26:521–562)。真正的理解,只在写作中显现。
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要强调“训练”而不是“兴趣”?因为写作是一项技能。兴趣可以点燃热情,但没有训练,热情会迅速熄灭。训练意味着重复和反馈。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提出“刻意练习”理论:任何领域的专家,都是通过有目标、有反馈的练习成长起来的(Ericsson et al., 1993, Psychological Review 100:363–406)。写作也一样,必须在输入、思考、输出的循环中刻意练习。
现实里,有人每天坚持写日记,三年后文章水平依旧停滞;有人看似只写了少量,却因为每一次输出都伴随着深度思考和输入积累,水平突飞猛进。差别不在时间,而在训练方式。
所以,真正的写作训练,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循环。输入让你有素材,思考让你有逻辑,输出让你有作品。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当它们形成闭环,你的写作才能从量变走向质变。
最后你会明白,写作不是天才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训练掌握的能力。它不需要你才思横溢,而需要你每天在输入中积累,在思考中打磨,在输出中检验。写作的成长,就是这样在日复一日的循环中发生的。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