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我们该如何阅读
2025-09-02

我们该如何阅读?要带着目标和预期阅读;要养成边读边思考甚至做笔记的习惯;要更聚焦,主题式阅读;好内容,要反反复复读;阅读时,要带着批判性思维和学习的心态;阅读过程中,要不断代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场景。

【主题】:我们该如何阅读
【核心矛盾】:阅读的形式感堆积与真正有效的深度吸收之间的矛盾


深夜的书桌前,你翻开一本书,嘴里默念着今天一定要读完五十页。可翻到最后一页时,你却心虚地发现,好像什么都没记住。表面看,你完成了读书目标,本质上,你只是和文字擦肩而过。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自己读了那么多,却依旧写不出来,讲不出来,更做不到?原因很简单,你只是把书当成了任务,而不是当成养分。读书不是刷页数,不是给别人看的清单,而是要让书进入你的血液和骨骼。

那我们到底该如何阅读?首先,要带着目标和预期去读。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明确目标的学习会显著提升理解与记忆(Locke & Latham, 2002, American Psychologist 57:705–717)。没有目标的阅读,就像漫无目的地逛街,看似轻松,实际收获甚微。而带着问题去读,书中的内容才会与你发生碰撞,形成火花。

可问题随之而来,目标会不会让阅读变得功利?这确实是一个担心。但我们要区分两种功利:一种是为了炫耀的清单,一种是为了解决真实问题的聚焦。前者空洞,后者有效。读书不是为了摆设,而是为了让生活和工作更好。

第二个关键是养成边读边思考甚至做笔记的习惯。心理学家Kiewra在研究中发现,做笔记的学习者理解与记忆效果显著优于不做笔记者(Kiewra, 1985,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1–17)。笔记不是单纯的抄写,而是与作者对话,是把文字转化为你自己的语言。这种加工才是吸收的开始。

但有人会说,做笔记会不会拖慢速度?是的,它会拖慢速度。但慢下来,正是阅读该有的姿态。快读让你获得的是“看过”的幻觉,慢读才能带来真正的理解。真正有效的阅读,不是跑马观花,而是边读边停,边停边想。

第三,要更聚焦,做主题式阅读。知识的学习不是零散的,而是网络状的。认知科学研究表明,新的知识只有和旧的知识形成联结,才能进入长期记忆(Anderson, 2010,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如果你东一本西一本,今天读经济学,明天看心理学,后天翻科幻小说,看似博杂,实则难以积累。主题式阅读,就像一根针,往下扎,才能破土出芽。

问题是,聚焦会不会让我们错过广度?答案是不会。广度来自深度的延伸。你在一个主题里扎得足够深,必然会延展到其他领域。读管理学深入了,你自然会去碰心理学;读文学深入了,你自然会走向历史。广度是深度的副产品,而不是随机翻阅的副产品。

第四,好内容,要反反复复读。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每一次重读都能有新的理解。心理学的“间隔效应”研究表明,重复接触学习材料,尤其是在时间间隔后重复,会极大提高长期记忆的保持(Cepeda et al., 2006,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1095–1102)。所以,不要怕重读,不要嫌枯燥。一本好书,读一遍只是熟悉,读三遍才算吸收,读十遍才会内化。

那么,如何判断一本书值得反复读?很简单,它是否能在不同阶段带给你新的启发。如果一本书读第二遍就觉得没必要,那它可能只是调味品;而能一再读出新意的书,才是真正的精神主食。不要迷恋数量,要让好书陪伴你一生。

第五,阅读时要带着批判性思维和学习的心态。批判性思维不是挑刺,而是质疑背后的逻辑。心理学家Ennis把批判性思维定义为“合理反思和决定要相信什么或要做什么”(Ennis, 1985, Educational Researcher)。如果你只是被动接受,就容易沦为别人的附庸。好的阅读,不是被说服,而是被激发出新的思考。

有人会担心,批判性会不会让阅读变得负面?不会。真正的批判不是否定,而是建设。你不是去摧毁,而是去探寻:为什么作者这么想?为什么我不认同?有没有更好的解释?这种互动,才是阅读的价值。

第六,阅读过程中,要不断代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场景。否则再好的书,也只是“书”。学习迁移理论告诉我们,知识只有在不同情境下被应用,才算真正掌握(Perkins & Salomon, 1992, Educational Leadership)。如果你读管理学不代入自己的团队,读心理学不代入自己的关系,读写作书不代入自己的表达,那它们永远只停留在纸面上。代入感,是吸收的最后一步。

问题是,我们真的能做到每一本书都代入吗?不可能。那该怎么办?关键是选择。选择和你当下问题最相关的书,选择和你未来方向最匹配的书。读书不是博览,而是解决。你的人生不是要成为百科全书,而是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到这里,你会发现,阅读并没有那么复杂。它不是为了完成目标,而是为了吸收。不是为了数量,而是为了转化。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应用。带着目标去读,边读边思考,聚焦主题,反复精读,保持批判,联系实际。这才是阅读的正确姿势。

最终你会明白,书不是为了读完,而是为了被吸收;阅读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改变。选择好书,选择好方法,让阅读真正成为生命的养分。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