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关于公平:普通人也有逆袭的机会
2025-09-02

有时候,下班后的地铁上,我会刻意观察那些低头看手机的人。有人在刷短视频大笑,有人在看网文解压,还有人戴着耳机听财经课或背单词。表面上都是一个个相似的普通人,但时间长了你会发现,他们走向的轨迹完全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很多人会下意识地把答案归结到“聪明”“天赋”,但真相往往没那么玄乎。

我们习惯羡慕那些所谓的“天才”,以为他们拥有我们永远得不到的起点。可问题是,天才在世界里占多少?统计学早就告诉我们,极端天赋的人不到1%,极端愚钝的人同样不到1%,真正撑起社会的,是中间那98%的普通人。换句话说,差距不是出在基因的奇迹,而是出在对方法的使用,对路径的选择。

所以,表面的问题是“我是不是不够聪明”;本质的问题是“我有没有找到可复制的方法,并坚持把它迭代下去”。这就是公平之处:我们都在同一片广阔的区间里,起点差异并没想象中那么大,决定差异的,是执行与策略。

我记得看过一个故事。20世纪的作家村上春树,最初既没有文学背景,也没有什么写作资源。他开过小酒馆,过着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生活。某一天,他在棒球场忽然有了想写小说的冲动,就从每天写一点开始。他的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拿下新人奖,从此开启了写作生涯。后来他回忆,那时他并不觉得自己有天赋,只是比别人更耐心地使用方法:坚持写,持续打磨。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里讲过“成长型思维”的概念。她发现,成功者和失败者的根本差别不在智商,而在信念。固定型思维的人总觉得“能力天生”,遇到困难就退缩;成长型思维的人则相信“方法能让我进步”,于是会持续试错、改进、积累。长此以往,命运的分野便出现了。

问题是,我们为什么那么容易迷信天分?因为天分解释了不平等,看似合理又不可抗。你不如别人,安慰自己一句“人家聪明”,就不用承担寻找方法的责任。可是,这种解释同时也绑架了我们,把未来交给了基因和运气,而不是行动和选择。

再举个例子。买房子这件事,看似拼资源,其实拼信息获取和方法论。有人随便听朋友一嘴就匆忙下单,最后发现贷款压力山大,地段不好,增值缓慢。而有的人会花时间研究几百篇干货文章,加入买房交流群,甚至直接去请教过来人,避坑能力自然完全不同。差距不在智商,而在是否愿意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与验证的方法上。

哲学家约翰·杜威说过:“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而是生活本身。”换句话说,学习方法不是一时的救急,而是贯穿整个人生的生存之道。如果我们愿意把任何事情都当成可以学习的方法论,那么几乎没有什么领域是普通人完全做不到的。

那有人会问,如果大家都在同一个区间,为什么现实中依然有人爬得更快、更高?答案就在“迭代”。普通人最大的优势不是瞬间爆发,而是时间长度。人生长达数十年,每两三年能让自己精进一个领域,几十年下来,积累的势能远远超过所谓的早熟天才。正如认知科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里揭示的:专家的养成不是天分,而是持续练习与反馈的循环。

表面的问题是“我和别人差距太大”;本质的问题是“我有没有用正确的方法缩短差距”。这才是决定普通人能否逆袭的关键。

有朋友跟我聊过,觉得自己已经三十多岁,起步晚了,再努力也追不上那些年轻人。我告诉他,其实人生的公平就在于时间比我们想象的更宽广。你完全可能在35岁开始写作,40岁时成了专栏作家,45岁出版第一本书。回头看,你会发现那五年比之前二十年加起来都更有分量。

心理学研究也支持这种观点。Gross 在《General Psychology》的一篇综述中指出,人的情绪调节能力和认知方式会随着年龄迭代而增强,这意味着“后发优势”真实存在。年轻时你靠蛮力,年长后你靠策略和心智,两者都能达成成长,但后者更稳健。

所以,真正的公平不在起点,而在于:你愿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普通人,愿不愿意承认方法可以改变普通人的格局。如果你承认了,路就打开了;如果你不承认,就永远在天才的幻影里自我设限。

社会永远存在金字塔,可那不是因为底层的人都天生缺乏才智,而是因为很多人放弃了寻找方法和持续迭代。他们在“自己不行”的解释中,失去了行动的勇气。那些逆袭的人,并不比别人聪明多少,只是愿意比别人多走一步,多试一次。

回到最初的地铁场景。有人笑着刷短视频,有人悄悄背单词,两者的差距不会立刻显现。但三年、五年之后,他们站在的台阶完全不同。你说这公平吗?其实很公平。因为选择背单词的人也可以去刷视频,选择刷视频的人也可以随时开始学习。每个人都握着一把开关,决定自己究竟往哪里走。

聪明不是天分,而是方法;逆袭不是奇迹,而是迭代。普通人真正的机会,从来都不在别人手里,而在自己如何看待方法,如何利用时间。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