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离开位子,你是谁?
2025-09-02

【主题】:离开位子,你是谁
【核心矛盾】:表面上是“职位、平台、圈子”的消失让人失落,本质上是“自我价值”与“外部赋予的光环”之间的错位与困惑。


深夜十一点,下班回家的电梯里,镜子映出你的脸。没有会议室里的光鲜,没有签字时的底气,没有一堆人等你点头的场面。就这么静静看着,你会不会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如果离开了现在的位置,我还算谁?

很多人不愿意想这个问题,因为太刺痛。表面上看是职业转变的焦虑,本质上却是关于身份和价值的拷问。那句老话说得好:“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傲,从哪里来?往往来自平台、来自位置、来自圈子。而当这一切抽离,那个“我”还能站得住吗?

先从平台说起。战国时赵国宠臣缪贤,手握赵王宠信,以为燕王对自己另眼相看。可蔺相如一句话就戳破:那不是看重你,而是看重你背后的赵王。人最容易的错觉,就是把外部的抬举误以为自己的实力。倪萍在央视主持春晚时,万人瞩目。可她辞职后才猛然明白,那些掌声和舞台,不是因为她独一无二,而是因为央视平台给了光芒。我们多少人,不也是如此?以为繁花是自己种的,其实不过是借了春天的风。

这会带来一个问题:没有平台,我是不是就什么都不是?心理学上有个“基本归因错误”,人往往会把成功过多归因于个人能力,而忽略了环境和情境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一旦环境变化,很多人会感到天塌地陷。真正的自省该是:能不能在平台之外,把资源转化为自己的内核?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繁华散尽,也只能茫然失措。

再说位置。杨绛曾叹:“当你身居高位,看到的都是浮华春梦。”位置给你待遇,也遮住了真相。《五女拜寿》里,杨继康失去官职,连女儿都嫌弃他,瞬间从父亲变成累赘。这个故事让人心惊:原来一个人被尊敬,并不完全是因为“他是谁”,而是因为“他坐在哪”。现实里,那头被宠爱的驴也是一样,错把拉磨时的待遇当成本事,结果一旦替代,立刻沦为阿胶。位子从来不是能力的证明,而只是能力的匹配。你能留住位子,靠的不是头衔,而是你能创造的持续价值。

可是问题又来了:我们该如何区分位子和能力?社会学家布迪厄讲过“场域”理论,一个人所处的社会位置决定了他能动用的资源和资本。但如果缺乏可迁移的能力,一旦场域变化,积累就化为乌有。位子能借,但能力必须留。最可怕的不是失去位子,而是失去位子后发现,自己没有一点能证明自己的东西。

接下来说圈子。很多人以为混进一个“高端圈子”就有了人脉。其实不然。央视主持人调侃过,三年前大家等他举筷,因为他是主持人;三年后无人理会,因为他只是教授。圈子没变,态度变了。为什么?因为人脉的本质是价值交换,而不是称兄道弟。知乎上那个高赞答案说得很直白:你够优秀,自然有圈子;你若不行,所谓人脉只是一场骗局。你以为在消耗圈子,其实圈子也在消耗你。

这里的本质问题是:人脉究竟是什么?本质是互惠互利。社会交换理论早就说明,人际关系的维系在于双方能提供的价值。当你足够优秀,自然能吸引资源;当你没有筹码,所谓“人脉”就会像沙子一样,从指缝里溜走。所以,与其忙着混圈子,不如沉下心把自己打磨得有用。到那时,圈子会主动围绕你形成,而不必你去跪求。

到这里,问题逐渐清晰。平台、位子、圈子,本质上都不是你的东西。它们是外部加持,是环境赋予。真正属于你的,是你是否能独立于这些光环,依然闪光。古人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营盘会换,位置会变,圈子会散,只有真实的能力和内在的价值,才不会随着时间褪色。

但人往往喜欢沉溺在幻觉里。为什么?因为幻觉舒服。站在高处,看似自己是风景,却没想到风景也是借来的。可人生最大的智慧,往往是提前预演失去。当你设身处地想:如果明天我不在这个位置,没有这个平台,这个圈子散了,我还能靠什么站立?如果能回答好,那才是真正的底气。

这不是悲观,而是清醒。就像《道德经》里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意思是,盛满的杯子最容易溢出。人若把一切押注在外部的虚荣上,结局往往难堪。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说过:“一个人可以失去一切,但他不能失去选择态度的自由。”真正的价值,是你能不能在剥离一切装饰后,仍然有独立的灵魂。

所以,当你在电梯里看着镜子时,试着问自己:离开位子,你是谁?如果答案只是沉默,那至少说明,你找到了该努力的方向。别怕失去平台,别怕失去头衔,别怕失去圈子。怕的,是你没了这些,就失去了自我。

人生不易,且行且省。别错把平台当本事,别错把位子当能力,别错把圈子当人脉。走好眼前每一步,才有未来的大步。看清每一段路,才不至于跌入幻象。到最后,你会发现,最强大的人生底气,不过是一个简单的答案:离开位子,我还是我。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