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和利,救不了李雪琴
2025-09-02
一个普通的夜晚,你坐在沙发上刷手机,屏幕里一个熟悉的身影忽然跳出来,是李雪琴。她的笑话依旧轻松,台词依旧机灵,可你却突然愣住了。她笑得越大声,你心里越有种说不出的复杂。表面问题是:一个红透网络的女孩,怎么会屡次说自己不快乐?而本质问题是:在名与利的喧嚣里,人究竟能不能守住真实,守住自己?
她不是第一个走红的年轻人,更不会是最后一个。但李雪琴的“红”总带点讽刺色彩。2019年,她靠喊话明星的视频火遍全网。有人说她傻,有人说她装,甚至有人批评她败坏北大的门风。你想,红了不是该享受掌声吗?可为什么她的故事里,总伴随着质疑和怀疑?
这背后藏着一层心理学逻辑。研究者早就指出,人类对“标签”的依赖,是认识他人最快的方式。但标签的另一面,就是异化。你被贴上“网红”“北大才女”的标签时,所有行为都会被放大、被解释。于是问题出现了:她是因为自己本身被喜欢,还是因为标签被消费?
李雪琴自己很清楚这一点。她在访谈里说过:“我唯一拿得出手的东西,就是真实。”这句话像是一种自我保命的咒语。因为名和利治不好抑郁,标签和掌声也抚不平孤独。那真实,到底是什么?是敢于承认自己抑郁过,还是在所有光环里大声说一句“我其实很普通”?
你可能会觉得,真实不过是一种姿态。但放在她身上,却成了生存方式。2019年年底,她因为工作压力大到崩溃,甚至尝试过自我伤害。那一刻,名和利不但没能拯救她,反而成了压垮她的石头。于是她学会止损:哭过之后发微信调侃自己“浪费了一个小时工作”,笑中带泪,荒诞得让人心疼。
这不是个案。心理学家曾说,长期处于被期待和被凝视的状态下,个体很容易出现“讨好型人格”。李雪琴自己也承认,她最怕别人不喜欢她。可越是害怕,就越是拼命迎合,直到透支。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总是把“讨好”误认为是善良,而不去看它背后的痛苦?
社会学角度给出解释。社会结构里,弱势的一方往往通过“逗别人笑”来换取接纳。李雪琴童年经历父亲离开,母亲情绪不稳,那时她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妈妈笑一笑。久而久之,逗人开心成了她的武器,也成了枷锁。你看,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在最脆弱的时刻就已定型。
而当这个性格带到公众舞台时,就有了撕裂。她说“不快乐是人生常态,但这不耽误我让别人快乐”。听起来励志,实则是对自我牺牲的妥协。问题是,别人的快乐能抵消她的痛苦吗?不能。那为什么她还要坚持?因为在一个需要价值证明的世界里,让别人笑,至少是她最确定的存在方式。
这也解释了她为何一边走红,一边质疑。名和利带来的是舞台和头等舱,但同时也让她觉得“有钱人的世界非常好笑”。那种虚假的距离感,那种被人为制造的阶层分隔,在她眼里荒诞至极。她说:“意义在哪?”这是个追问,也是个呐喊。换句话说,她始终想抓住那份“我是谁”的清晰感。
所以她回过老家,和朋友们租房子,吃猪头肉,熬夜打游戏。你可能觉得这像“摆烂”,可她却说那是成名后最快乐的时光。因为在那里,她不是网红,不是北大校友,也不是创业者,她就是李雪琴,一个能和朋友打麻将、跟妈妈斗嘴的普通女孩。这份真实,比任何标签都珍贵。
可真实能当饭吃吗?这是个尖锐的问题。她承认自己想赚钱,想帮父母买房。她参加《脱口秀大会》,靠的是责任感:怕自己凉了,连累朋友。名利是手段,责任是动力,但归根结底,她想要的并不是财富自由,而是情感自由。她说:“财富到我这里就彻底失去了自由。”这句话,听着像笑话,却是残酷现实。
换个角度看,李雪琴的故事就是一个现代寓言。你追逐名利,得到的是曝光;你追逐真实,得到的是孤独。可你不追逐呢?社会结构又会轻易抹掉你。这种两难境地,让她成为时代的缩影。你想想,现在多少年轻人,不也正活在同样的夹缝里?
心理学家Gross在情绪调节理论里说过,压抑情绪并不会让它消失,只会在未来某个时刻反扑。李雪琴的抑郁,就是被一次次忽略和压抑的结果。她试图用幽默化解,用工作填补,可问题始终在。她说自己“保持真实”,本质上就是试图找到一种长期稳定的情绪出口。
那她真的找到了吗?也许没有,但她至少给了我们一个答案:真实比名利重要。她可以接受自己是网红,可以接受自己胖,可以接受别人不把她当美女,但不能接受被标签彻底吞没。她要做的,就是在名利场里硬生生划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小空间,哪怕狭小,却能呼吸。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有共鸣。因为谁没有过“被标签”的时刻?你是学生,就被要求成绩好;你是职场人,就被要求努力拼搏;你是父母,就被要求牺牲一切。可你是谁,本身的样子,往往被遮蔽。李雪琴的痛苦,其实就是我们所有人的痛苦。她只不过说出来了。
所以,李雪琴救不了李雪琴。名和利也救不了。能救她的,只有那份真实。那是真正的底线,是人活在世界上最后的凭证。正如她自己说的:“如果能逗大家笑一笑,那也算是我为社会做了一点点贡献吧。”这句话听似轻描淡写,却是对抗虚无的倔强。
生活总要继续,痛苦不会消失。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不被名利彻底异化。可以在标签和掌声之外,守住那点真实的自我。李雪琴的故事提醒我们:别把虚荣当成目标,别把讨好当成善良。你要学会止损,学会在拥挤的名利场里,留一口气给自己。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