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黄峥出海前传,拼多多兄弟公司往事
2025-09-02

夏天的傍晚,楼下的烧烤摊人声鼎沸。你端着一瓶冰啤酒,看着烤炉上滋滋冒油的羊肉串,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看似随意,却总能抓住机会,一次比一次走得更远?而有的人拼命努力,最后却发现自己一直在原地打转。表面问题是“机会”,本质问题却是“人和模式”。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并不是一开始就“开挂”的人,而是经历了多次试错,才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径。从欧酷网,到乐贝、墨灿、友塔,再到拼多多和如今的跨境电商,每一次起落都像是换了一个赛道。但细看这些轨迹,背后有一条线始终没变——他对人性的理解,对管理的极致算计,以及对机会窗口的敏锐嗅觉。

现象是,拼多多短短六年做到中国第二大电商平台,甚至能在社区团购里跟美团打成平手。疑问是,这个看似草莽式的成功,为什么并非偶然?再推进一层看,他的创业史其实像一场演习,每次出海尝试,都在为后来真正的爆发积累认知和团队。

2010 年,他卖掉欧酷网,创立乐其网,开始做跨境婚纱站 JJ’S House。半年的时间,婚纱业务就占了公司一半收入。婚纱为什么能成为切口?因为苏州虎丘有上千家小工厂,70% 的婚纱出自这里,进货价几百元人民币的婚纱,换算成美元,就能在 eBay 上轻松卖出好几倍。这里体现的本质不是“婚纱”,而是低价供给和高价差的套利逻辑。

疑问来了,如果只是套利,为什么别人没能跑出来?答案是执行力和管理方式。黄峥提出“三三原则”,一个人要能干三个人的活,还要拿到三个主管的好评。说白了,他用的是信用卡模型:信任额度有限,关键节点一次失误,额度清零。管理背后的逻辑,是对人的利用最大化,把精力榨干到极致。

但问题又出现了,这种模式可持续吗?显然不是。员工工时每月接近 400 小时,薪资却不高,很多人选择离开。于是黄峥后来在拼多多选择用行业两三倍的薪资招人,让人“走不了”。看似是钱,实则是对“人心”的拿捏。他知道,财富饥渴和上升通道,才是驱动人拼命的真正燃料。

再看墨灿。它是乐贝升级后的产物,孵化了 Floryday、Azazie 等独立站,曾做到跨境电商第二,日成交额达 800 万元。听上去风光,但与 SHEIN 相比,只是五分之一。为什么?本质差距在供应链。SHEIN 敢把利润全投到供应链,形成“小单快跑”的模式,倒逼工厂升级。墨灿慢了一步,2017 年才开始合作生产。问题的根源,是对“长期积累”的耐心不足。

这时问题转化为另一个层面:黄峥为什么屡屡在业务到达瓶颈时转身?从婚纱到快时尚,再到游戏公司友塔,他总是在风口期果断切换。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机会成本规避”,大多数人一旦进入某个轨道,会舍不得离开已经投入的沉没成本。但黄峥像是随时准备止损的玩家,舍弃眼前的利益,扑向未来的回报。他真正重视的不是“这门生意赚不赚钱”,而是“能否练团队,能否做大”。

友塔游戏就是这样。外界几乎不知道它和拼多多的渊源,但《黑道风云》单款营收就超过 11 亿美元。友塔的打法依然是拼命买量,靠广告轰炸占领市场。问题是,这样的增长粗糙吗?是的。但结果是,它成了中国出海游戏的隐秘巨头。背后的答案仍然是:黄峥和团队能用极端手段,把短期效益做到极致,再用止损机制在临界点抽身。

可疑问又来了,这种模式能无限复制吗?VOVA 给出了一个反例。它定位“欧洲拼多多”,上线初期靠仿品跑量,2019 年 GMV 超过 20 亿元,60% 来自假货。逻辑跟拼多多早期很像:白牌+低价+补贴。但在欧洲,这套玩法行不通。2021 年,警方上门,VOVA 崩盘。背后的本质差异在于,监管环境和文化容忍度完全不同。中国电商早期是假货滋生的土壤,美国和欧洲却是法治社会,消费者和机构更敏感。

于是问题回到今天:拼多多再战海外,能否复制国内的奇迹?表面是价格和物流,深层是认知和模式。亚马逊拥有超过 110 个大型分拨中心,能做到次日达;拼多多跨境成本更高,速度更慢。在价格上拼多多可能还能做到便宜,但“便宜”的价值是否足以打动欧美消费者?

这里触碰到一个核心:拼多多早期的成功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和资源错配上的,低价商家被淘宝淘汰,微信生态屏蔽阿里,4G 普及带来下沉市场红利。而今天,出海市场没有那么多结构性机会。流量成本上涨,监管严格,红利消失。换句话说,环境已经不是那个“到处是漏洞”的中国互联网。

那问题来了,黄峥还会有奇迹吗?或许会,但概率更低。因为奇迹往往是时代、供需、人性的交叠,而不是个人意志的产物。从欧酷到拼多多,他走的每一步都踩在了红利的边界。但在新的环境里,他更像是一个重新回到“挑战者状态”的创业者,需要用新的方式重新摸索。

从社会学角度看,这是典型的“路径依赖”与“制度约束”的矛盾。一个人习惯用过去的成功经验去应对未来,但新的制度环境会不断抹掉这些经验的价值。黄峥的聪明在于,他知道什么时候该止损,什么时候该换赛道。但他的难题是,海外市场不给他太多试错机会。

写到这里,你会发现,这不只是黄峥的故事,也是所有创业者、甚至我们每个人的隐喻。表面看,我们在追逐机会;本质上,我们在和时间、制度、环境的不可控因素赛跑。努力当然重要,但真正决定命运的,是能否在关键时刻看清趋势,能否在该止损时果断转身。

就像烧烤摊的羊肉串,烤过头就硬了,不翻面就焦了。掌握火候的人,才知道什么时候该翻,什么时候该撤。创业和人生,都在这个“火候”之间。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