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千万别期待父母向你道歉。
2025-09-02

【主题】:父母为何难以向子女道歉,以及我们该如何与这种缺失相处
【核心矛盾】:子女渴望从父母那里得到一句道歉,以修复童年的伤口;父母却因羞耻感与权威感而拒绝承认错误。这之间的张力让人反复受伤:孩子求而不得,父母防御到底。真正的出路,不是纠缠父母的态度,而是学会把责任还给父母,把疗愈交给自己。


你有没有试过,跟父母坐在饭桌前,终于鼓起勇气,把那些压在心口多年的委屈说出口。你以为他们会停下筷子,叹口气,说一句“对不起”。可他们抬眼看你,轻描淡写:“都过去了,你还翻旧账干嘛?”那一瞬间,饭菜的香气全都没了,只剩下嗓子眼里哽着的酸。

表面上看,这只是父母不愿意道歉的问题。可往深里想,真正的矛盾是:他们的不承认,让你仿佛再次经历一次童年的失落。你要的不是一句话,而是被看见,被拥抱,被理解。可为什么,就是这么难?

心理学家Guy Winch说过:拒绝道歉的人,并不是强硬,而是脆弱。他们害怕把错误和自己绑在一起,一旦承认错事,就觉得整个“自我”崩塌。所以他们选择否认、愤怒、转移,用冷漠来维持表面的完整。你看似在面对一个强势的父母,但其实,他内心正瑟缩着不敢正视自己。

可我们很容易被表象迷惑。你以为他们是在硬扛,其实他们是在自我保护。于是你一次次追问,他们一次次逃避。你越想要答案,他们越筑起高墙。就像《红楼梦》里的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父母的态度,不是因为他们真觉得没错,而是他们根本无法承受“认错”的震动。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父母永远不会给我们道歉,我们是不是就永远困在这口气里?是不是就只能在愤怒和失望之间反复横跳?

知乎答主@朵拉陈曾说,愤怒是工具,不是武器。作为孩子,我们常常把愤怒当武器,试图逼迫父母承认错误,企图用一句“对不起”换来内心的抚慰。但这种方式注定无效。因为愤怒越猛烈,父母的防御就越厚重。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

换个角度看,愤怒若被当作工具,就有了另一种可能。你可以清晰地说出:“你曾经伤害了我,我很生气,我很受伤。”至于父母回应与否,那已不再决定你能否愈合。因为疗愈的真正关键,不在于他们的承认,而在于你敢为过去的自己发声。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写过:你不需要为父母的忽视负责,不需要为他们的打骂负责,也不需要为他们的误解负责。这些伤害都应该由他们承担。但与此同时,你也要为长大后的自己负责。负责把自己从过去的阴影里带出来,负责找到新的方式让心灵重新长大。

那么,怎么疗愈?首先要允许愤怒存在。愤怒不是坏东西,它提醒你:我不接受这样的对待。哪怕你只是一个人,对着枕头大声喊叫,或者在纸上写下那些从未出口的话,都是一种释放。心理学家Gross在情绪调节研究中指出,压抑情绪只会让痛苦延长,而表达能带来真正的减压。

当愤怒释放了,底下往往会浮现悲伤。那是因为你失去了:失去理想中的父母,失去该有的安全感和爱。这种悲伤必须允许它流动。就像苏珊·沃福德说的:“悲伤不是消极的,它能解放你,让你痊愈。”你甚至可以试试《原生家庭》里提到的“埋葬练习”:在心里告诉自己,我埋葬对完美父母的幻想,我接受他们永远不会改变。那一刻,悲伤会流成泪水,而泪水会冲开心里的结。

很多人问,那是不是意味着我就永远得不到父母的道歉?是的,现实里很多父母不会低头。但这并不等于你不能和解。真正的和解,不是他们向你低头,而是你不再被他们牵着走。你能分清楚:他们有他们的责任,我有我的路要走。

就像武志红老师常说:“和解,不是父母改变了,而是你自己不再被原生家庭困住。”你不必等他们说“对不起”,你已经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给自己一个“没关系”。

小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里有句让我印象很深的话:“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过去的创伤无法重来,父母的道歉也可能永远不会到来。但你的未来,掌握在你手里。

所以,当父母再次否认时,不妨深呼吸一口气,告诉自己:没关系,我已经长大了。你可以选择住得远一些,可以选择拒绝他们的干预,可以选择把悲伤写成日记,可以选择去咨询室对话,或者安静地对那个小小的自己说一句:“我看见你了。”

你会发现,道歉这件事,不再是解药。真正的解药,是你学会了接住自己。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