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给年轻人的66个建议:当你特别在乎结果时,很有可能会发挥得不好
2025-09-02
【主题】:张一鸣给年轻人的成长建议与本质思考
【核心矛盾】:年轻人如何在“结果导向”的社会中找到真正的成长路径,避免被短期的焦虑和外界的标签牵制,从而实现长期的积累与突破
夜里十二点,你刚关掉手机。
本来打算睡前看两页书,结果不知怎么就刷了半小时短视频。
关灯的一瞬间,你心里冒出一个声音:“完了,明天状态又要差了。”
表面上,这只是一个熬夜的问题。
本质上,它却暴露了一个深层矛盾:我们总想掌控结果,但在乎太多结果,反而让自己越来越被困住。
张一鸣在他的66条建议里说过一句话——当你特别在乎结果时,很有可能会发挥得不好。
你可能会想,这不是鸡汤吗?可偏偏,这背后是一条心理学铁律。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过度监控效应”,就是你越是紧盯着结果,身体和思维反而会因为紧张而失常。
就像射箭时,你一边想着要中十环,一边拉弓,结果越拉越抖,箭飞得七零八落。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总是被结果绑架?
一方面,是社会的叙事在推着你。成绩单、排名、KPI,这些外部评价几乎贯穿了我们的成长历程。
另一方面,是我们对安全感的渴望。张一鸣说过,年轻人不要试图追求安全感,因为真正的安全感不是外部给的,而是来自于自己阶段性目标的实现。
可是话说回来,为什么放弃对安全感的追逐这么难?
因为人的大脑天生厌恶不确定性。行为经济学研究表明,不确定性会让人产生焦虑,从而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于是我们习惯用“结果”来对冲焦虑,哪怕这个结果并不真实可靠。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是不是不要结果导向了?
也不是。问题不在于追求结果,而在于过度执着。
张一鸣讲过,真正的勤奋不是早出晚归,而是持续保持好奇心和热情,把过程当成长期积累的机会。
这让我想起稻盛和夫的一句话:“在没人干活的公司都做不出成绩的人,在哪儿也做不出成绩。”
你看,这说的是同一个道理:如果眼里只有终点,脚下的路往往会走得歪斜。
那我们该怎么办?
答案可能在“延迟满足”这四个字里。
张一鸣说,平庸有重力,需要逃逸速度,而延迟满足就是不断给自己小承诺并完成,从而积累出真正的动力。
可是延迟满足为什么难?
因为即时反馈带来的快感太诱人。社交软件、短视频,甚至是一句别人随口的赞美,都会让大脑分泌多巴胺。
而学习、锻炼、长期项目,它们的反馈却要等很久才出现。
这就是核心矛盾:人性倾向于短期的安慰,但成长偏偏来自长期的投入。
所以很多人明明知道该去读书、健身,却总是在手机上循环滑动。
张一鸣在分享里提到,他自己也经常因为刷视频而耽误睡眠,但关键在于发现问题后能立刻止损,而不是继续自责。
你看,问题不是出错,而是你卡在懊恼里不肯放过自己。
他提出的“四部曲”很简单:realize it(意识到)、correct it(改正)、learn from it(学习)、forgive it(原谅)。
这才是面对失误的正确姿势,而不是无限放大自责。
说到底,我们要面对的不是“努力还不够”的焦虑,而是“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确”的反思。
张一鸣说过,做满和做好完全不一样,前者是数量,后者是质量。
可现实里,太多人被忙碌绑架,以为充实就是成长。
这里有一个本质的追问:为什么我们宁愿选择低质量的忙碌?
因为忙碌能掩盖焦虑,能让你产生“我没有浪费时间”的错觉。
但正如德州扑克揭示的那样,人生中最大的陷阱不是没牌打,而是明知道是烂牌还要硬撑。
那么问题又回来了:如何摆脱这种自我欺骗?
答案或许在“独立思考”上。
张一鸣说,真正的浪漫不是空谈情怀,而是把想象变成现实。独立思考穿越喧嚣,才是真正的浪漫。
这让我联想到乔布斯的那句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张一鸣把这种“饥渴”拆成三层:贪婪、成就动机和好奇心。贪婪关注结果,成就动机关注过程,好奇心关注未知。
最强大的动力,往往来自好奇心。
如果说结果导向让我们缩手缩脚,那么好奇心就是一种解放。
它让你在面对失败时依旧保持兴趣,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依旧愿意探索。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伟大的人在年轻时看起来普通,但因为他们一直持续深入,最终才成就非凡。
所以,成长的本质不是追求一份确定的安全感,而是学会在不确定里找到自己的节奏。
不是盯着结果发抖,而是专注于手里能做的事,让积累慢慢发酵。
最终,你会发现,安全感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从一次次完成小目标中长出来的。
写到这里,我想到一个更深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总想用外界的评价来定义自己?
社会学告诉我们,人是“社会性动物”,评价系统就是维系群体的一种工具。
但问题在于,如果你太依赖外部标准,你就会失去独立判断,只会被动追逐别人的期待。
而张一鸣提醒我们,真正的成长是在心里拨高一层去看问题,把小纠结、小私心都打破。
这样,你才不会在瓶颈里原地打转。
瓶颈不在外界,而在你的心。
这其实就是文章开头的那个夜晚。
当你放下手机时,你面对的不只是明天的困倦,而是一个选择:是继续困在结果焦虑里,还是从此刻起改变节奏。
张一鸣说,唯有行动才能改变事情,哪怕只是准备行动。
所以,不要再把时间浪费在想象失败上。
也不要再因为没中靶心而懊恼半天。
你真正要做的,就是回到当下,专注于手里的箭。
结果是个幻象,过程才是答案。
成长不是直线,而是一种反复的修炼。
你所能依靠的,永远只有自己的积累与心态。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