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莫言:中年以后,有个圈子,找点乐子,做个傻子
2025-09-02

【主题】:中年之后的自我安放:圈子、乐子与傻子
【核心矛盾】:表面上看是如何让自己过得轻松自在,实质上却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人生里,找到内心的秩序与宁静。


夜深人静,你坐在小区楼下的长椅上,看着孩子们在不远处玩耍,手里拿着手机,却无心刷短视频。白天的会议让你头痛,领导的批评还在耳边回响,同事之间的暗暗较劲更让你心累。表面问题是:工作压力大,生活太琐碎。可真正的本质问题却是:人到中年,如何才能活得松弛、自在、不被外界裹挟?

想起莫言的一句话:“中年以后,要有个圈子,找点乐子,做个傻子。”这不是一句随口的调侃,而是一种历经风霜后,才学会的生活哲学。

为什么偏偏要有圈子?因为一个人再强大,也敌不过孤独。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在《弱联系的力量》中指出,人际关系中的弱联系比强联系更容易带来机会,但真正能支撑你心灵的,却是那几个频率相同的知己。问题在于,你以为自己需要的是更多的朋友,其实你真正缺乏的,是一个让你可以放下防备的圈子。

莫言和余华的友情就是最好的例子。两个作家在宿舍里写不下去,就一起闲聊,笑谈写作的荒唐理由。他们在舞台下哈哈大笑,也会在球场上输得狼狈。那种不需要解释的默契,比任何场合的寒暄都更能治愈人心。人到中年,外面的世界越来越喧嚣,能留下来的朋友却越来越少。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会在这个阶段逐渐收缩圈子?答案在于,时间有限,心力有限,你不得不筛选出真正重要的人。

这让我想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太太的客厅”。徐志摩、沈从文、金岳霖常常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哪怕只是闭目休息。那是他们心灵的庇护所,也是精神的氧气站。看似是一群人闲谈,其实是他们在抵御孤独和焦虑的方式。我们以为社交的本质是拓展人脉,其实本质是寻找灵魂的共振。

再说“乐子”。为什么人到中年一定要找点乐子?因为琐碎的生活会消磨你的意志,而只有兴趣,才能重新点燃生机。朱光潜在《谈休息》里说过:“人需有生趣才能有生机。”问题是,为什么很多人失去了乐子?因为我们习惯把生活过成了任务清单,把所有的热情都交给了生存。

莫言12岁辍学干农活,却依旧躲进草垛读书,哪怕被蚊子叮得满身是包也不在乎。后来他练书法,哪怕不够精湛,但那是他宣泄情绪的出口。更有趣的是,他甚至开起了公众号,和年轻人讨论烫头和网络流行语。你以为他是在玩,其实他是在寻找与时代的连接点。乐子看似无用,却能给灵魂提供喘息之机。问题是,为什么乐子比成就更重要?因为成就给人的是外部的评价,而乐子带来的才是内部的滋养。

周作人说过:“生活必须的东西以外,还要有一点无用的游戏。”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却道出了生存与生活的区别。我们常常在追逐生存,却忘了生活的味道。问题来了:你真正热爱的东西是什么?是茶杯里翻滚的水汽,还是夜跑时风拂过脸庞的凉意?答案只有一个:那能让你暂时忘记世俗的事物,就是你的乐子。

再说“傻子”。为什么人到中年要学会做个傻子?因为清醒太累,而糊涂反而是另一种智慧。莎士比亚说过:“与其做个愚蠢的聪明人,不如做个聪明的笨人。”问题是,为什么“装傻”比聪明更高明?因为人生大部分烦恼,来自于过度较真。

莫言坐出租车,总怕师傅嫌路程短不开心,就递上中华烟。出版社拖欠稿费,他只淡淡说“下次一起结吧”。你以为这是愚钝,其实是通透。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适度的“自我欺骗”能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问题在于,我们把“聪明”误解为算计,却忘了“糊涂”才是长久的护身符。

想起一个前辈,被领导责骂,他一笑而过;被同事甩锅,他若无其事继续干活。别人笑他傻,他却说“芝麻小事,不值得生气”。年轻时觉得他窝囊,等自己历经风雨才发现,那是最高级的处世智慧。问题是,为什么非要较真?因为我们害怕吃亏。可真正的答案是,世上大部分吃亏,不过是看似的,时间会给你公正的回馈。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这是古人留下的经验之谈。你想要凡事都顺心,那是不可能的。你要的不是完美的世界,而是一颗糊涂的心。问题是,如何做到糊涂?答案或许很简单:不必每句流言都去澄清,不必每次误解都去解释,不必每个错误都去追责。

中年之后,有圈子,是为了不孤单;有乐子,是为了不枯竭;做傻子,是为了不疲惫。表面上是生活的策略,本质上却是心灵的安放。

正如周国平所说:“见了面就能感觉到一种默契,在一起度过愉快的时光,他们便是我心目中的朋友。”正如朱光潜所说:“生趣才能生机。”正如莎士比亚所说:“聪明的笨人,比愚蠢的聪明人更幸福。”这些跨越时空的智慧,汇聚到一句朴素的话里:中年以后,要有个圈子,找点乐子,做个傻子。

人到中年,能把握的东西其实不多,唯一能做的,是学会和自己和解。

圈子,让你有人可依。乐子,让你有心可养。傻子,让你有路可走。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