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北大教授张维迎:​说假话不脸红,是中国教育的最大失败
2025-09-02

【主题】:市场逻辑与教育的虚伪困境
【核心矛盾】:个人自利与社会合作如何统一,以及制度缺位导致的虚伪文化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在办公室里,大家都在开会,领导提出一个明显不合理的方案。你心里明明觉得荒谬,但你却点了点头,跟着大家一起附和。会后有人小声嘀咕:“这不就是走形式吗?”可下次再遇到,你依然还是照旧。表面的问题是:为什么大家都在说假话?但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为什么说假话不再让人脸红?

这正是张维迎教授在《市场的逻辑》里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教育最大的失败,不是扼杀了创造力,而是让人变得虚伪。一个社会的悲哀不是有人撒谎,而是谎言成了常态,真话变成了冒险。

很多人会说,这不过是人性的自保。可是,人性难道就真的如此不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写道:“我们并不是依靠屠夫、酿酒师或面包师的仁慈来获得晚餐,而是依靠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心。”市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把自利转化为利他。可一旦没有制度去保障这个逻辑,自利就会变成强盗的逻辑,人人都戴上面具,人人都说场面话。

想想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平时最爱讲“要有大公无私的精神”,可真遇到利益问题,却最先伸手。他指责别人贪婪,其实是嫌别人要价太高。心理学里把这叫做“道德化自利偏差”,人们往往把自己的动机修饰得很高尚,把别人的动机贬低到最卑劣。结果是,批评别人道德低下的人,常常道德水平最低。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市场能纠正这种虚伪?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早就看得透彻:“各劝其业,乐其事,各任其能,竭其力。”市场的本质是分工与合作。你要赚钱,就必须先满足别人的需要。你可以心怀鬼胎,但只要你卖的东西不合格,市场自然会淘汰你。久而久之,名声成了最大的财富,诚实反而成了利己的最佳方式。

但教育不同。教育如果只是空洞的说教,就容易制造虚伪。小时候,我们都经历过类似的场景:一个同学铅笔刀丢了,老师让全班站成一排,看谁脸红。那时候,脸红还是羞耻的信号。但今天,如果再来一次,可能所有人都能面不改色。这不是胆子大了,而是羞耻感被稀释了。因为人们早就学会了:制度不奖惩行为,只看嘴上是否配合。

虚伪为什么会蔓延?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里解释过,人是舞台上的演员,习惯戴上面具。可是,舞台之外,总需要一个真实的后台。可怕的是,当后台也被要求演戏时,整个人格就分裂了。表面上的笑脸,其实是最深的防御。

再退一步问,难道人就不能靠修心来解决问题吗?儒家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在市场逻辑里,利未必就是小人,关键在于视野的长短。一个人只看眼前利益,才是真正的小人;能看到长远利益,才是君子。换句话说,制度的作用,就是让人学会长远,学会在利己中利他。靠心灵鸡汤,只能培养出一群会说不会做的伪君子。

我们常常误解市场,以为市场冷冰冰,只讲利益。但张维迎的观点很颠覆:市场其实是最讲伦理的,因为它强迫你用满足他人来满足自己。从苹果手机到街边小吃,谁能服务更多人,谁就能赚更多的钱。市场是最大的公平,它让所有“想占便宜”的人都无处遁形。

为什么中国教育失败在虚伪?因为它忘记了制度的力量。西方的企业不需要在墙上贴“诚信为本”,因为不诚信,企业活不下去。而我们呢?挂满标语,却照样造假。久而久之,诚信变成口号,虚伪成了习惯。

你可能会问,那怎么办?制度是最大的“止损”。它让人明白,真话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利益所在。它让人学会:说假话会付出代价,守信用才有长远收益。教育也一样,不是灌输,而是启发。让人明白:脸红不是丢人,而是人性最后的底线。

所以,本质的问题不在于人心有多坏,而在于制度是否让坏心能量化为坏事,还是转化为好事。亚当·斯密说过:“劝导人们行善的最有效方式,是告诉他,这样做是他自己的利益所在。”这句话点透了教育的真谛。制度的设计,就是要让诚实与长远,和每个人的利益绑在一起。

人类历史上的两大逻辑,强盗与市场,会继续并存。但希望在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打与骗只能带来一时的胜利,唯有合作与交换才能长久。日本、德国的崛起,不是靠战争,而是靠汽车和电子产品。国家如此,个人亦如此。说真话、守规则,才是最大的竞争力。

写到这里,你或许已经明白:说假话不脸红,不只是教育的问题,而是制度的问题。不改变制度,教育只能制造一批会背道德经的人,却造不出一个敢于为真话负责的人。

所以最深的止损,不是告诉孩子要“善良诚实”,而是建立一种环境,让他们不诚实就无法生存。只有这样,脸红才会重新变得有意义。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