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俞敏洪对话薛兆丰:平庸的人千篇一律,优秀的人以终为始
2025-09-02

【主题】:俞敏洪对话薛兆丰:平庸的人千篇一律,优秀的人以终为始
【核心矛盾】:人为什么在相同的时代与条件下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路径,决定差距的究竟是运气、资源,还是“以终为始”的决策方式与持续演化的能力结构

我在地铁终点站下车,晚高峰的风像是从一个巨大风口里吹来。
一个年轻人拎着外卖箱子在月台上喘气,手机屏保是“今年一定跳槽加薪”。
他抬头看着灯箱上俞敏洪和薛兆丰的海报,愣了两秒,转头继续往出口小跑,像无数个赶路的人一样把问题留在身后。

表面问题是“怎么赚钱、如何出头、何时翻身”。
本质问题是“如何做出在时间维度上越来越正确的选择”,并让这些选择在复利里滚出人生的走势。
如果你只盯着下一顿饭,你永远只会看到菜单;如果你把眼睛抬到终点,你会倒推今天该吃什么。

那天的对谈里有一个细节。
俞敏洪说,当年拿到美国全奖时,他权衡“出国读书”与“留下做新东方”,最后选了后者。
他后来读到薛兆丰《经济学讲义》里那句“成本是放弃的最大代价”,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当年直觉用的就是机会成本这把尺。

为什么有些人能在关键节点做对选择。
是天赋,还是方法?
我更相信是方法在推着天赋往前走,因为方法让你看见“看不见的损失”。

先看现象。
我们在选择时经常抓住已经发生的成本,心疼已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却忽视没有发生的更大收益。
这正是“沉没成本”的陷阱,古典经济学早就提醒我们不要为已沉没的代价再掏新的成本,《经济学原理》的训练就是要把这种心疼从决策里剔除。

疑问就来了,知道了道理,为何还总是错付。
因为我们的直觉被“近因偏差”和“时间折扣”绑架,越近的好处越发亮,越远的收益越发灰。
时间动机理论把它写成一个清清楚楚的等式:动机会随着延迟拉长而塌缩,冲动越强塌得越快,这不是鸡汤,是被大量行为研究反复验证的规律。

那怎么办。
把终点拉近,用“以终为始”倒推今天的步骤,这是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写得最明白的“第二个习惯”。
你先定义“最后我要抵达哪里”,再把路径切成可交付的小步,给每一步一个明确的时间与效果描述,让远处的灯塔在今天也能照到脚边。

我们再换个镜头。
薛兆丰说,经济学关心柴米油盐,是“有人”的世界里的科学。
米尔顿·弗里德曼一上课先聊最新新闻,因为决策从来长在生活里而不是象牙塔里,这种“把别人也算进来”的习惯,是你在真实世界里避免自嗨的第一道防线。

为什么“把别人算进来”这么重要。
因为你的选择会改变我,我的选择也在改变你,博弈是常态。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强调过“我们餐桌上的面包,不是面包师的慈善,而是他的自利”,这不是鼓励自私,而是让你明白可持续的个人利益一定要嵌在交易对手的利益里。

疑问继续,既然交易是核心,那我该往哪里增长可交易的价值。
俞敏洪给出两个朴素又难得的答案:学习能力与靠谱。
学习能力让你持续吸入新知识并内化为体系,靠谱让别人敢把关键节点交到你手里,这两件事的乘积,叫“长期可交换性”。

怎么识别真正的学习。
不是背完目录,也不是把观点抄在笔记本上。
真正的学习带着好奇、钻研和结构化输出,它能把抽象概念变成对明天的决策框架,这才是“见识”的来源。

怎么做到靠谱。
不是八面玲珑,而是稳定的交付。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提醒我们,稳定的角色表现会生成信任,信任是交易成本最低的润滑剂,这种润滑剂在关键时刻能救命。

再回到那句“以终为始”。
它不是让你沉浸在宏大终局里不动,而是逼你在每一天做出与终局一致的微决策。
当你把“想要的结局”反复自问,每一个“要不要跳槽”“要不要做一个副业”“要不要读这本书”的选择,都会有一把新尺子去量。

有人说这套逻辑太理性,生活不是模型,情绪怎么办。
情绪当然会来,拖延也当然存在,钢铁意志并不常备。
但“十分钟原则”与“自设里程碑”的实验结论告诉我们:把开头做得可笑地小,把过程切得足够细,人的行动概率就会显著上升,这正是丹·艾瑞里关于截止日期研究所证明的。

还有一层更难的。
很多人把“以终为始”误解成“一条路走到黑”。
真正的高手把“止损”写在方法论里:在不断试错中小步快跑,发现边际收益递减就调整方向,承认世界是动态博弈,不会因为你的执念而静止。

俞敏洪当年的“留下”,并不是一次性押注的“孤注一掷”,而是边走边调的“滚动修正”。
从英语培训到留学服务,再到直播带货再回归教育价值,他做的都是把“为别人创造真正的价值”作为终点,再用不同路径去逼近它。
这与你是否同意他的每次选择无关,关键是“终点一致,路径灵活”。

那年轻人呢。
薛兆丰的定义很锋利:年轻人是“贫”,不是“穷”,贫是眼前收入低,穷是看不见未来。
你手里的真正资产是人力资本,它的现值由未来现金流折现而来,而能让折现流增长的,是你选择的平台、伙伴、赛道与习惯。

如何把这套话翻译成今日的动作。
第一,写下你的终局画像,越具体越好,最好能看见一张“拍得出来的照片”。
第二,把画像倒推成三条可交换能力链:知识可交换、服务可交换、信誉可交换,每条链都要落到半年内的可验证成果。

第三,给每条链设定“交易测试”,用真实市场来验证你以为的价值。
第四,建立“反脆弱”的节律,允许在不伤筋骨的范围内承受冲击并利用波动,这不是玄学,是纳西姆·塔勒布在《反脆弱》里讲的“把波动变成营养”。
第五,给出“止损线”,当事实与假设背离到某个阈值时,立刻止损、立刻复盘。

有人会问,做了这么多,幸福从哪来。
薛兆丰说,幸福来自交易,也来自资源的重新组合。
爱是最美的交易,芯片是最妙的重组,前者用“你有我无”的互相丰盈,后者用“旧元素新排列”的指数跃迁,日常生活的幸福其实就长在这些看似琐碎的选择里。

再说“以终为始”的温度感。
它不是冷冰冰的计算,而是一种“知道为什么劳累”的笃定。
当你把远处的目标安在心里,它会像催产素那样在漫长琐碎里给你力量,母亲的爱因此得以穿越不眠夜,人也因此能把“枯燥的必要”做出耐心。

最后一个现实的拷问。
“以终为始”会不会让人错过偶然的好运。
不会,相反它让你在好运到来时手里有兜、有网、有船,有准备的人才配得上看似天降的机会,这就是所谓“运气的技术含量”。

你或许仍然害怕做错。
放心,人生的正确不是一次达成,而是不断逼近。
当你每一次选择都比上一次更贴近终局,哪怕是一点点,你的路径已经在递归得更好。

把话收回到地铁的风口。
那个拎外卖箱子的年轻人,如果今晚把“终点照片”写在备忘录里,哪怕只是为它做了一个十分钟的倒推表,他已不再只是赶路的人。
他会在明天的某个瞬间,突然意识到自己选择的连贯性,这种连贯性会给他罕见的平静。

平庸的人千篇一律,是因为他们被“今天的问题”牵着鼻子走。
优秀的人以终为始,是因为他们让“明天的答案”牵引今天的脚步。
当你的终点足够清晰,世界就会把路的边界发亮。

愿你把见识变成选择,把选择变成能力,把能力变成可交换的长期价值。
愿你在每一个新的岔口都想起那句古话: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愿你在试错与止损中越走越稳,最终在自己的坐标系里,活成那种“越往后越对”的人。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