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2022年了,还要不要写作做公众号?六神磊磊等16位自媒体人在线辩论!
2025-09-02

【主题】:2022年了,还要不要写作做公众号?
【核心矛盾】:短期流量与长期沉淀,平台红利与个人能力

夜里十一点半,你把视频平台刷到“此处为止”,手机却迟迟放不下。
朋友在群里吼一句“别做公众号了,红利没了”,另一个朋友回“当练笔,先写着”。
表面问题是“要不要做”,本质问题是“我到底在追什么”。

你想的是一条捷径。
平台最好给你配好流量、配好分发、配好商业化。
可现实是,任何平台都会老,只有能力是你的长期资产。

再往下拆,你要的到底是声量,还是生命力。
声量能在一夜里冲上热搜,生命力能在几年里穿越周期。
公众号的好,恰恰在于它逼你把“快”写成“稳”,把“热闹”熬成“结构”。

先看一个现象。
十年前,图文是王;三年前,短视频势如破竹;今天,注意力被切割得像披萨。
你以为这是“平台之争”,其实是“认知与表达的对抗赛”。

很多人说,年轻人不看公众号了。
确实,公域冷启动更难,朋友圈的分享链条变细了。
可对在意沉淀的人来说,订阅关系还在,深阅读还在,长期信任还在。

问题来了,为什么多数人宁愿去“刷得过瘾”的地方。
因为大脑爱短平快,爱即时奖赏。
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里说,系统一会给我们“省力”的幻觉,但省力往往省掉了深度。

如果你把写作当成一个项目,它和任何技能一样需要刻意练习。
艾利克森在《Peak》以及其发表于《Psychological Review》的研究里证明,高水平来自“有目标、有反馈、有纠偏”的练习,而非时长堆砌。
公众号的节奏,正好提供了“频次×反馈”的天然场。

可你会反问,写了那么久,为什么不上量。
多数人卡在“只写,不复盘”。
阿图·葛文德在《清单革命》提醒我们,复杂世界里,清单是第二大脑,不复盘,就等于把迭代交给运气。

再往深里问,公众号到底提供了什么独有价值。
它让你一次性展开一个完整论证的权利,让你对“观点—证据—推理”负责。
这份责任感,是短视频剪辑里很难被约束出来的东西。

你可能说,我就是想要“看得见的涨粉”。
可别把“粉丝”当资产,把“关系”当资产。
《心流》作者契克森米哈伊的研究揭示,稳定的高质量投入会塑造可持续的反馈循环,关系来自连续的价值供给,而不是一次的击鼓传花。

再看商业化。
很多品牌在“交易转化”和“价值表达”之间两头押。
交易可以去直播间,表达更需要一席长桌,这席长桌,图文的议程设置能力仍然更强。

有人会说,做号最怕的是起不来。
确实,今天任何平台的“0—1”都不便宜。
这时要把“求快”换成“求证”,把“我要不要做”换成“我用什么最小代价验证假设”。

给你一套“做—证—止”的三步法。
第一步做:明确人群、场景、问题、承诺,用三十天产出六到八篇“同主题不同角度”的最小样本。
第二步证:只看两件事,保存率与复读率——他愿不愿意下次还看,他有没有把你这次看两遍。

第三步止:两轮迭代无边际改进,就换题,不恋战。
这不是怯懦,这是对抗损失厌恶。
特沃斯基与卡尼曼在《Econometrica》提出的前景理论早就证明,人更容易在错上加错,因为不愿承认早先的错误。

回到“做不做”的分歧。
劝做的人说,公众号的订阅关系最黏,能塑造个人品牌。
劝不做的人说,冷启动太难,年轻人注意力不在这儿。

两边都没错,因为两边谈的是不同目标函数。
如果你的目标是“短期曝光”,去公域更高的平台更合理。
如果你的目标是“长期影响”,在微信生态沉淀你的“可检索、可链接、可引用”的作品集更划算。

再问一个关键:你是否热爱文字。
“热爱”不是口号,是你在没有回报时还能维持的那点儿专注。
波兰尼在《默会知识》里说,我们知道的往往多过我们能说出的,写作恰好是把“知道”逼成“说出”的过程。

你可能担心,写了没人看。
没人看时,就把它当“研究备忘录”,当“观点仓库”。
写十篇可能看不出变化,写一百篇你的论证框架会变,写三百篇你的语言会变,写五百篇你的世界会变。

别把平台当爹。
平台发的是风向,内容发的是工。
风向变得再快,工扎得越实,越能从平台切换中存活。

说到这里,别误会我在唱高调。
写作同样可以很具体,很“运营”。
选题像投资组合,既要有“现金牛”,也要有“成长股”,还要有“对冲仓”。

现金牛是大众刚需主题,增长即广泛共鸣;成长股是你的纵深领域,慢慢积累势能;对冲仓是价值立场,遇到公共议题时,能体现你的边界与担当。
这套组合,有攻有守。
守得住,才攻得动。

再落地一点,如何让“公众号写作”不变成“情绪劳动”。
把“日更”改成“周更×双稿库”,永远保留两篇待命稿。
把“突发热点”改成“结构性洞见”,热点只是入口,洞见才是出口。

你可能说,我的写作时间被工作挤占。
那就把写作融入工作,把工作变成写作。
每做完一个项目,输出一篇公开的“问题—方法—证据—结果—教训”,你在写作里叠代职业叙事。

职业叙事为什么重要。
因为它会反过来塑造机会。
猎头看的是可验证的战绩,合伙人看的是稳定的判断,读者看的是持续的诚意。

还有一个让许多人放弃的心理阈值:负面评论。
评论不是审判,是样本。
把“我被否定了”换成“假设被证伪了”,你就从防御变成了迭代。

如果你仍然摇摆,给你一条最朴素的止损线。
给写作一个三十天的试用期,再给自己一个九十天的观察期。
三十天看习惯是否建立,九十天看指标是否抬头。

指标不要花里胡哨。
只看四个:打开率、读完率、收藏数、复访率。
打开率低,标题有问题;读完率低,结构有问题;收藏少,价值密度不够;复访低,关系没建立。

这四个指标各自对应一个杠杆。
标题用“清晰价值主张+差异化切口”,结构用“金字塔与讲故事的节拍”,价值密度用“数据与案例”,关系用“持续频率与真诚互动”。
这不是玄学,是工艺。

你会问,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做了几年的人劝“别做”。
因为他们把“写作”当“公司”,把“表达”当“负债”,在现金流起伏中耗尽了兴致。
这不是写作的问题,而是商业模型的问题。

如果你一开始就想靠公众号养活团队,那你必须有“内容—渠道—产品—广告”的多轮驱动。
而多数人只有“内容—广告”,抗风险能力必然薄。
更好的路径是“先把自己做成产品,再让内容成为杠杆”。

“先产品,后内容”的意思是,你在某个领域有能够落地的专业供给,再用内容去解释、教育、影响。
当内容成为你专业的延伸,你就不会被单一广告所绑架。
这也是许多写作者后来转向课程、咨询、社群的底层逻辑。

最后回答题目。
2022年了,要不要写作做公众号。
要,但别把它当唯一的船,要把它当最好用的桨。

你可以同时在视频平台试水,在微博小红书建立触点,在视频号做转化,在播客练节奏。
但请留一方“长文的书桌”,在那里把你真正相信的东西写完整。
当平台风向再变,书桌还在,文字还在,你的“可迁移资产”还在。

写作的价值,不在于你今天多热。
在于五年后还有人愿意沿着你的链接走回你当时的判断。
在于十年后你还能回到自己当年的疑惑,和那位更笃定的你握握手。

所以,年轻的、还不算年轻的,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此刻你愿不愿意用文字把自己组织起来,把你的思考托起,把你的能力沉淀成作品。
作品,是穿越周期最好的船票。

去做吧,但要做得聪明。
用三步法推进,用止损线保护,用复盘表精进,用组合拳发力。
既不神话平台,也不苛责自己。

当你写到第百篇,你会忽然发现,世界并没有变得简单。
但你变得更有把握,更能在嘈杂里听见自己的声音。
那一刻,你会感谢今天的自己没有把笔交给犹豫。

至于“要不要做”,此刻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你开始了,你不会再把未来交给风向图。
你会用一篇篇作品,慢慢把命运握实。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