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CEO脱不花:面试一个人,问这4个问题就够了
2025-09-02
晚上九点半,地铁末班车还没进站,你靠在站台的冷风里刷简历,头像挤在一起像屏幕上的人海灯火。你刚刚面了一个自称“全能”的候选人,简历像年货清单,干啥都沾一点,但你走出会议室只剩一个问号。表面问题是“人难招、面试难”,本质问题是“如何在有限时间里看见一个人的可复用能力与长期曲线”。
你把杯子放在桌上,手还热,心已冷。你突然想起那位创业者跟你说过的话:好简历是照片,能不能用要看视频。照片可以磨皮,视频藏不住呼吸的节奏。
我更愿意把面试看成一次“当场做功”的实验。不是聊两句梦想,不是堆砌光荣历史,而是让对方在你面前把“思考—行动—复盘”的三段式跑完一次。你若只收集标签,就会被标签反噬。
有人会问,靠感觉不行吗。感觉当然重要,但感觉是能被训练的,训练的方法叫“问题的结构”。四个问题足够你看见一个人的骨架,而不是被他的外衣迷惑。
你先抛出第一颗石子:如果突然有半个月带薪休假,但必须研究一件事,你会研究什么。大部分人会愣住三秒,因为他们的生活长期被“外部任务”驱动,突然被问到“内在牵引力”,脑子里只有静电。能快速给出具体选题、路径和预期的人,往往有自主目标生成的能力。
为啥这题有用,因为它在逼他把兴趣变成计划,把计划变成证据。真正的内驱力,不是“我喜欢”,而是“我如何把喜欢做成成果”。你会听见好答案长这样:研究对象可度量,时间切口可落地,产出物有验收标准。
你也会听到不那么好的答案。有人会讲一段“我从小就热爱阅读”的宏大叙事,却无法说清楚半个月到底读哪些书、做什么笔记、产出什么报告。叙事能温暖人,但招聘要用得上人。
此刻请克制住夸赞,继续追问三个字:为什么。为什么是这个题,为什么是这个切口,为什么是这个标准。追问能穿透“自我感觉良好”,你会看到他如何权衡收益与成本,如何在边界内创造空间。
第二个问题像是把望远镜递给他:你正在做的事,行业里最顶尖的是谁,他们怎么做。答案里藏着他的世界大小,也藏着他的自我期望。眼里有标杆的人,更容易对齐行业地平线;说得出别人怎么做的人,更容易修正自己的盲点。
你不只听名字,你更听“拆解”。有人说出三个同行高手,却说不清人家的底层方法——那只是仰望。真正的对标,是能把对方的路径分解成可复制的动作,甚至能坦陈“我与他们的差距在哪一段、差多少、怎么追”。
你会遇见自我拔高的回答,语气里全是“我们也差不多”。别急,递给他一页纸,让他在五分钟内写出“从现状到标杆”的三步跃迁图,每一步列出关键资源、瓶颈与衡量指标。你在看他是否具备“目标管理”的硬能力,这比“我会努力”值钱。
第三个问题像一把小刀:讲讲你做过一次重要取舍。很多人会讲得义薄云天,但关键不在于故事的煽情,而在于他的决策机制。取舍考验一个人的边界感,边界清不清,决定他能不能带队做成事。
你听什么。听他如何定义“重要”,听他如何衡量代价与备选,听他如何处理相关人的角色与利益。一个只谈自己心路历程、回避相关人的人,难以在复杂协作里当主心骨;一个只谈人情、人人都要照顾周全的人,往往在关键时刻下不了刀。
你还要留意“把错揽身”的姿态。真正成熟的取舍,敢于说“为了X我牺牲了Y”,敢于说明“牺牲导致的负面如何处置”,敢于承担“对错的时间检验”。你不是在审判他曾经做的事,你在评估他面对后果的肌肉。
第四个问题把聚光灯打回那件他最自豪的项目:如果有机会重做一次,你会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很多人会本能地维护自己的光环,说“整体还不错,小问题而已”。这类回答里缺少颗粒度,说明他要么没真做,要么没真复盘。
你期待的,是能把“事前假设—事中验证—事后对照”的链路展开的人。他说“当时我以为关键是渠道,其实决定胜负的是留存,我忽略了首周的二次触达;如果重来,我提前A/B三版‘新手引导’,并把留存指标前置到冲刺看板”。你立刻能看见他在项目中的真实重心与操作层级。
以上四问,像四支探针,对应四块能力:内驱、视野、边界、复盘。你当然可以换着花样问,但别丢了“结构”。结构是你对抗面试噪音的唯一兵器。
说到这,有人会问:可这四问来自谁的经验,靠谱吗。大量组织行为研究已经证实,结构化面试加工作样本是更高效的预测器,胜过脑筋急转弯与闲聊式问答。一家以数据著称的科技公司曾公开披露,用设定题纲、统一评分标准的行为面试能显著提高预测效度,这不是“人情见招”,这是“流程立规”。
再具体一点,行为事件访谈的方法也早被人事心理学吃透了,核心不是“你会不会”,而是“你当时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结果怎样、下次怎么改”。这种叙事实证式的问法能逼出“假的厉害”和“真的厉害”的差别,前者说理念,后者谈细节。
别忘了“团队层面的信号”。一个人是否能在高质量协作里发挥作用,很大程度取决于他是否敢说真话、能听真话。一项关于高效团队的内部研究把“心理安全感”列为首要因素:成员敢于承担风险,敢于提问和承认错误,团队绩效反而更稳。这意味着,面试时你也要试出候选人对“真话环境”的适应度。
怎么试。你可以在面试中设置一个“当场纠偏”的环节,直接指出他某个观点的漏洞,观察他是立刻防御,还是先复述你的疑问、再补证据、再给出调整。这一刻比他讲十个成功故事更有参考价值。
还需要提醒的是:不要迷信“天赋光环”。经典的元分析早就指出,一般认知能力对绩效有贡献,但如果没有情境中的工作样本、没有结构化评价、没有诚实的参考信,单靠“聪明”无法支撑长期结果。聪明是发动机,结构是方向盘,油门踩下去之前,先看路。
你可能会有另一个顾虑:这样问,会不会让面试太“冷”。恰恰相反,好问题是温暖的,因为它尊重对方时间,也尊重你的团队。含混的问题是反礼貌,让候选人用故事投喂你的情绪,而不是用证据服务你的判断。
说完面试官,也要替求职者说句公道话。真正聪明的候选人会反问你四件事:这份工作入职三个月的可度量目标是什么,团队里谁是这件事的标杆他怎么做到的,最近一年团队做过的最难的取舍是什么,如果给团队一次重来的机会会改哪一刀。反问是双向尽调,也是双方价值观的热身。
回到你我每天都会遇到的现实。你坐在工位上,堆着一沓“看起来都不错”的简历,心虚又心累。别再指望“缘分感”,你需要可落地的“三步法+止损”。
第一步,现象剖开。把岗位目标写成三条外部可验证的结果,把候选人过往经历拆成“动作和证据”,把“我觉得他不错”换成“他做过A、交付过B、在C情境里改正过D”。只看结果,不看形容词。
第二步,提出疑问。问每一个结果背后的决策节点,他当时掌握的信息集是什么,他如何在有限信息里“下注”,他的下注规则能不能迁移到你们的场景。好候选人能把“抽象原则”讲清,坏候选人只会把“运气与关系”讲满。
第三步,推进一层。把他讲过的方法在面试现场做一次缩微验证,例如给一组伪装数据,让他当场设计“30分钟的验证方案”,看他如何先定位最关键的不确定,再决定先手动作,再把结果转化为下一步的分歧收敛方式。别怕考察细,怕的是把未来的试错成本留给正式入岗。
最后,止损。所有判断都可能错,你需要给错误留出回旋。设定试用期内的三次里程碑和一条退出标准,里程碑公开透明,退出标准一视同仁。止损不是不近人情,止损是对所有人负责。
回望这几年,能打穿周期的团队都做了三件小事。第一,减少“面子型招聘”,增加“证据型招聘”,今天好看不重要,明天好用才重要。第二,升级“人设型管理”为“机制型管理”,把个人偏好放在机制之后,面对歧见先找事实,不拿情绪当锤子。第三,替“聪明”加装“耻感”,耻感不是羞辱,是对糟糕流程的羞耻,对低劣交付的羞耻,对敷衍复盘的羞耻。
你可能问,凭这些就能一击必中吗。没有一劳永逸的枪法,只有越来越接近事实的训练。你要做的,是让每一次面试都变成一次小型的“工作样本测试”,每一次判断都沉淀成一条团队级的“用人原则”,每一次失误都转成下次的评分细则。原则写出来,机制跑起来,团队才会慢慢长出“识人”的集体肌肉。
说到底,面试不是找“完美人”,面试是找“对问题”。一个人能不能跟你们的问题相互成就,靠的不是机缘巧合,靠的是他对自己的认识与对现实的敬畏。一个敢在台上承认“我错过了关键变量”的人,一个敢在会后补齐“验证闭环”的人,一个敢在团队里公开“边界与立场”的人,往往比“永远正确的天才”更值得托付。
夜深了,手机屏幕暗下去,你把明天的面试题纲又改了一版。你删掉了“请做自我介绍”,你加上了“请在五分钟内写下你要验证的三个假设”。你删掉了“你最大的优点是什么”,你加上了“请举例你如何把一次失败转成流程”。你删掉了“你有什么要问我的吗”的客气话,你加上了“如果你是我,你会如何评估你自己”。
你突然想笑。面试,终于不再是“彼此取悦”,而是“彼此成全”。你不再害怕招错人,因为你准备好了止损;你也不再害怕错过好人,因为你准备好了舞台。下一次推开门,桌上是四张干净的白纸,每一张都等着一个真实的人在上面落笔。
愿我们都能用更好的问题,遇见更好的同事,也遇见更好的自己。合十。如夜话,至此。
参考阅读
《Work Rules!》,Laszlo Bock
《Principles》,Ray Dalio
《What Google Learned From Its Quest to Build the Perfect Team》,Charles Duhigg
《The Validity and Utility of Selection Methods in Personnel Psychology》,Frank L. Schmidt, John E. Hunter
《Mindset》,Carol S. Dweck
《Thinking, Fast and Slow》,Daniel Kahneman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