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北漂7年,30岁存款1000万,这5个思维,缺了哪个都不行(值得读3遍)
2025-09-02

你有没有在夜里加班到十一点,从写字楼出来,电梯门开的一瞬间,整层楼的灯几乎都灭了,只剩你还在电脑前拼命?

表面上你觉得问题是“自己是不是还不够努力”,但其实真正的矛盾是:光靠努力,为什么大多数人依然没能过上理想的生活?

有句话说得好:方向错了,努力等于白费。可我们大多数人活在表层逻辑里,以为多熬点夜,多做几份方案,就能迎来人生的转折。可是深一层想,你有没有见过那种永远在努力,却总是原地打转的人?这说明努力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所以问题来了,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是什么?是思维。是那种能让你从底层往上迭代、从局部看到全局、在关键节点死死抓住机会的思维。

想起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心理学里有个著名的研究,叫“延迟满足实验”。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曾把糖果放在孩子面前,说如果能忍住不吃,就能得到更多。结果坚持住的孩子,后来大多数在学习和事业上都取得了更好成绩。为什么?不是因为他们天生聪明,而是他们有更长远的迭代思维。他们懂得当下的忍耐,换来未来更大的可能。

如果把这个实验放大到人生,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人出身一般,却能靠一次次自我升级,一步步走到别人想象不到的位置。反过来,有的人一开始条件很好,但只满足于眼前的舒适,结果逐渐被淘汰。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很多人看不到这种规律?因为他们总是活在“静态思维”里。总觉得起点决定了一切,觉得出生在农村就拼不过城里人,觉得家里没背景就注定干不出大事。可现实是,人生更像马拉松,你拼的是能不能持续成长,而不是一时的爆发。

再举个例子。社会学里有个概念叫“位置优势”。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本身就是一股势能。就像一辆时速两百公里的跑车,如果你把它放在泥泞小道上,跑不起来,还不如一辆拖拉机。你再努力,也突破不了环境的限制。

所以,聪明的人会借势。比如为什么很多人拼命想留在一线城市?不是为了拥挤的地铁和高房价,而是因为那里有更密集的资源、更频繁的机会、更容易被放大的可能。你的位置,决定了你能借到怎样的势能。

但借势只是前提,更重要的是识别“赛点”。人生不是时时刻刻都有机会,大多数时间都是平淡甚至迷茫的。真正决定命运的,往往是那么几次关键选择。抓住了,就可能彻底改写剧本;错过了,就要再等十年。

就像体育比赛里的赛点,能赢下这一分,就能赢下整场。你可能拼了很多年,一直没什么起色,但某个瞬间机会来了,你要不要敢于全力以赴?很多人说机会难得,可真正到机会来临时,往往大多数人是没准备好的。他们既没有积累实力,也没有调整心态,于是只能眼睁睁看机会溜走。

那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平时的作品积累。你以为别人一夜爆红,其实背后是他在无数个寂寞的日子里,默默打磨出的代表作。就像投资人不是靠吹牛,而是靠有没有投出过一两个真正的明星项目;作家不是靠包装,而是看有没有一部让人信服的作品。代表作是最硬的通行证,比任何人设都更可靠。

可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同样有人在努力做作品,结果却不一样?为什么有人能爆发,有人始终平庸?这就触及到最后一个层次:原力。

张小龙曾说,原动力不是外在的KPI,而是内心深处的执念。比如他无法容忍开屏广告,所以微信一直坚持做一个干净的工具。这种底层动机,才是能支撑一个人穿越漫长黑夜的真正力量。你可以学别人早起加班,可以学别人拼命练习,但你学不了别人那股“我必须要做到”的原力。

所以到这里,你会发现,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不是单纯的勤奋,而是迭代思维、借势思维、赛点思维、作品思维和原力思维的组合。这五个缺一不可,它们像是齿轮,互相咬合,推动你的人生不断升级。

表面问题是“我够不够努力”。本质问题是“我的努力有没有在正确的方向、正确的位置、正确的机会点上,并且背后有足够强的原力驱动”。

这才是一个普通人能不能逆袭的根本。

人生百年,不要太早认命。只要你还在不断迭代,还在寻找更好的位置,还在积累属于你的作品,还在等待赛点,还能守住那股原力,你就一定会走到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的地方。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参考阅读
《刻意练习》 安德斯·艾利克森
《思考,快与慢》 丹尼尔·卡尼曼
《社会学的邀请》 乔纳森·特纳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张小龙演讲整理
《自控力》 斯坦福大学凯利·麦格尼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