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最大的内耗,就是养了一批伪高管
2025-09-02
会议室的灯像医院走廊那样白,你坐在尽头,看见投影上来回切换的繁复图表,像一场自说自话的烟花。你忽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听了四十五分钟,却连这场会到底要解决什么都没记住。表面问题是“会太多、话太满、产出太少”,本质问题是“权力在空气里循环,责任没有落在地上”。
你看着主讲人条分缕析地读PPT,句句正确,句句无用。你知道他头衔不小,报价不低,朋友圈里每天在机场和大会之间打卡。你也知道,这家公司真正缺的不是新词,而是新结果。
我们经常把问题怪在“人太复杂、组织太大”的头上,像把锅递给天。可现实更直白,内耗不是天灾,是制度和用人让“伪高管”有了繁殖的温床。所谓伪,不在衣着与履历,在于“对结果不负责,却擅长制造忙碌的幻觉”。
先把现象剥开看。第一刀落在“无休止的开会”。大量时间被会“吃”掉,却没有谁能把会前的目标写成一句话,把会后的动作拆成三件事,把责任写到一个名字。连最基本的PDCA闭环都没有,计划像烟,执行像雾,检查像客套,改进像消失。
为什么会这样,你心里明白,因为“开会”是最廉价的权力展示。对伪高管来说,满日程就是满价值,拥挤的会议像他们的体面外套。你以为他替你封装了团队,节省了管理成本,其实他把真实问题藏进了流动的话术。
第二刀落在“经验主义的迷雾”。市场变了,对手变了,用户的耐心变了,他的答案还是“以前我们就这么干的”。当一线不断上传不合意的反馈,他把它们统称为“噪音”,把对手的进步归结为“水军”。组织由此形成信息真空,高层坐在回音壁里,听见的只有彼此的肯定。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经验在舒适区里长出“盔甲”,它保护人免于不安,也让人失去感知。没有机制逼他下沉到前线,没有稽核让他解释指标背后的因果,他自然会把“自我感觉”当成“世界真相”。你不妨对比那些强调“高管必须去前线”的公司,要求管理者端盘子、擦桌子、听投诉,是为了让决策长出温度,而不是继续在数字的幻觉里取暖。
第三刀落在“欺下媚上”的空气里。伪高管的生存术,简单到粗暴:对上负责情绪稳定,对下负责无形打压。功劳归己,问题甩锅;招人只招听话的,千万别招比自己强的。于是组织里出现“死海效应”,能干的人忍受不了盐度,渐渐蒸发,留下来的人彼此套娃,层层复刻相同的平庸。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评价与激励没有绑定到可验证的业绩,反而绑定在“谁更会说话”。当升迁取决于“谁更像样子”,自然没有人愿意把时间花在“谁更像结果”。你可以把一套俄罗斯套娃摆上会议桌,提醒所有人:只任用比自己差的人,公司就会变成一群侏儒。
到这一步,我们已经看见了三件“看得见的内耗”:会海、旧经、套娃。接下来的提问就变得关键:为什么这些显见的问题总能存活很久。因为组织自带熵增,放任不管就会滑向无序;因为权力分配不清,大家都会选择“报喜不报忧”;因为缺少心理安全感,会议室里真话的成本太高。
有没有被证明有效的解法,当然有。某家以工程文化著称的公司做过长线研究,结论是“心理安全感”是高绩效团队的首要因子。成员敢于提问、敢于承认错误、敢于暴露未知,团队才可能共同学习。把这条放进你的管理里,不是让人“随便发泄”,而是让“事实先行”的讨论可被鼓励与保护。
“事实先行”怎么落地,不靠口号,靠机制。会前只允许一个目的、三个问题;会中记录到人、到时、到标准;会后用自动化看板追踪进度,默认对全团队可见。把PDCA写进日历,把负责人写进周会,把“没有结论的讨论”写进红线。流程不是官僚,流程是把虚假忙碌关在门外。
“经验主义”怎么破,也靠机制。建立“向前线借脑”的固定节律,高管每月必须在一线沉浸若干小时,听真实用户、见真实流程、做真实活。把一线反馈接入决策环,把关键指标背后的“人话故事”带到会议桌,让图表和温度同屏。决策不再只来自“上面的感觉”,而是来自“下面的证据”。
“套娃文化”怎么断,也靠机制。把“选才、用才、育才”的评价重心从“资历与人设”移到“证据与作品”。结构化面试、工作样本测试、跨部门背书,三把尺子一齐上;任用必须附带“下一任接班人计划”,不允许任何岗位成为个人领地。长期看,只有你愿意启用比你强的人,你才有能力带强一个队。
是不是听起来还是抽象,来一剂“止损”。组织的止损不是狠话,是三条明确的红线:第一,不开没有结论所有者的会,开了谁发起谁负责关;第二,不报假阳性的指标,指标必须可复现、可追溯;第三,不鼓励“八面玲珑”的绩效叙事,绩效以外部结果与内部共识双重校验。踩线者不做道德评判,直接做机制调整。
“止损”也该用在干部队伍上。给每位管理者设定试用期内的三次里程碑,让“带出人、做成事、拥抱反馈”成为被量化的必答题。达不成不是原罪,但解释不清就是失职;一次偏差可以纠,一再偏差必须换。不是为了羞辱谁,而是为了告诉所有人:岗位属于能为它负责的人。
你会问,这一切的前提是什么。前提是最高管理者把“真高管”的画像讲清楚、讲透彻、讲一致。真高管不是权术更熟练的人,是真能平衡张力的人:既能守住原则,又能灵活应变;既能向上对齐使命,又能向下拆解动作;既能带人成长,又能为组织“去个性化”。他们以终为始,建系统,不把团队困在自己的风格里。
真高管的养成靠两件事,一是场景化历练,二是制度化护城河。把他们放进跨部门的硬仗里,让他学会在真实冲突中做“目标—边界—取舍”的三段式;用公开透明的规则为他们挡住“迎合文化”的侵蚀,让他们有能力对抗讨好。时间拉长,真能力会替假体面说话。
你或许会说,一切都对,但人心难测。没错,所以我们把“人心问题”拆成“小账目”。让每一个关键动作都有清晰的验收,让每一个关键承诺都有清晰的见证,让每一条关键反馈都有清晰的去处。制度的意义不是把人变好,而是让坏选择变贵。
最后,把视角再收回来:公司最大的内耗,真不是敌人太强,而是你在喂养一批“伪高管”。他们让知识凝固为姿势,让时间凝固为日程,让团队凝固为沉默。你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多开一次誓师大会,而是把他们的“系统权限”从空气里拿下来,放回结果里。
你完全可以从明天早晨做三件小事。第一,把所有高层例会的议程改成“一个目标、三个问题、一个结论”,超过就砍,模糊就停。第二,把所有管理者的周报要求换成“本周做成的三件事、未做成的两件事、下周要验证的一条假设”,只准写事实。第三,把“下基层”的频率固化到制度里,用真实用户与真实流程修改你的语言与判断。
你会发现,当会议字数减少,行动句子增加;当经验的音量调低,证据的颗粒变粗;当职级的光环熄火,作品的光泽发亮,组织的熵就慢慢被拉回。真高管会被看见,伪高管会无处遁形,普通员工也终于有了说真话的勇气。
商业世界从来不奖励忙碌的幻觉,它只奖励可复制的能力与可验证的结果。把会开在路上,不如把路修在结果上;把风口挂在嘴上,不如把风向写进报表上;把权力捧在手心,不如把责任放在地上。等你做到这些,你就不会再被“伪高管”绑架,你也能把“内耗”变成“内生的增长”。
愿你有勇气拆掉虚假的繁忙,有定力搭起真实的系统,有魄力为真话护航。愿你用更少的话,更清的事实,更快的闭环,带出一支能征善战、不靠表演靠结果的队伍。合十。如夜话,至此。
参考阅读
《首席组织官:从团队到组织的蜕变》,房晟陶、左谦、樊莉
《工作规则》,Laszlo Bock
《What Google Learned From Its Quest to Build the Perfect Team》,Charles Duhigg
《Out of the Crisis》,W. Edwards Deming
《The Dead Sea Effect》,Bruce F. Webster
《孙子兵法》,孙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