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任正非:我的思想是灰色的
2025-09-02

夜里十一点半,办公室只剩你和窗外的霓虹,你把当天的日报发出去,又把领导在群里丢下的一句“明天方向再对齐一下”读了三遍。你心里嘀咕:方向不是定过吗,怎么还要对齐。表面问题是没定干脆,反复横跳,本质问题是你们一直在找“黑或白”的答案,而现实要求的是“灰度”里的确定性。

你以为“灰”是模糊,是和稀泥。可一位把企业扛在肩上的人早讲过,“我的思想是灰色的”,而且补了一句更扎心的话——“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灰不是暧昧,灰是把时间、空间、资源和人性压进一个解里,找到能走得稳、走得久的那条路。

你看这几年,黑天鹅飞得多,灰犀牛也够重,昨天有效的打法,今天就可能翻车。越是希望“一刀切”,越容易被不确定性吊打。与其非黑即白,不如承认世界是灰的,承认管理对象是活的。

先从一个普通的会谈起。PPT页码翻到了57,大家还在“究竟是集权还是授权”上拉扯,你能感觉到空气变厚了。为什么会拉扯,因为你们把它当成题眼要答“是”或“否”,而不是在“何时、何事、何人、何地”的坐标系里选择灰度。

灰度怎么选。先看“事的成熟度”,成熟度低、风险高的阶段,灰度偏向集中;成熟度高、确定性强的阶段,灰度偏向放权。再看“人的能力圈”,强将带队就放大边界,新人上阵就加厚护栏。

你问,灰度会不会拖慢速度。相反,灰度让你“方向大致正确”,让节奏有弹性,减少来回折返的代价。你不是慢,你是在快与稳之间找到“马拉松的高速节律”,偶尔冲刺,迅速回到巡航。

你再看另一个真实场景。公关团队被网民批评时,有人第一反应是“都是水军”,还有人说“我们太优秀了”。这种反射把事实挡在门外,把改进的机会丢给了对手。灰度的第一步是开放,用证据撕开面子,让真实进入会议室。

开放之后是妥协。妥协不是软,不是下跪,是把对立的力量重新结成生产力。你让做品牌的和做转化的坐在一张桌上,不是比嗓门,是把指标拆成“短期交易额”和“长期心智位”的组合拳,先谈主矛盾,再定资源配比。

宽容也要上场。公司里总有“歪瓜裂枣”,有人不合群,有人话直,有人只会埋头。灰度的用人观就是“良匠无弃材”,把人放在合适的位置,用强项换价值,用流程兜住短板。

你可能会担心,宽容会不会放纵。不会,因为灰度的另一面是“对事讲绩效”。使命价值观不灰、底线不灰、合规不灰,灰的是方法和路径,是在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多条路并行探索。

说到这,你可能更关心“怎么落地”。用“三步法+止损”为灰度搭台,第一步把目标写成外部可验证的句子——“季度复购率提升到××,NPS提高××,一线客诉下降××”。第二步把路径做成可拆解的节律——月度试点、双周复盘、每周看板。第三步把角色分清——谁对结果负责,谁对方法负责,谁对资源负责,不让权力漂在空气里。

止损是良药。灰度不是无限试错,试错要有边界;边界不是靠吼,是靠预先约定的“撤退线”。达不到“假设—验证—调整”的三轮就换路,数据连续两个周期打不穿就关停,关键人才在时间窗内成长不起就换人,越晚越疼。

你可能还在纠结,“民主与权威如何拿捏”。灰度的分工是:战略制定阶段民主,允许异见作为“战略储备”;执行阶段权威,压强原则“力出一孔”,不许“各唱各的调”。这不是矛盾,这是分时分层。

再把视角拉到“乱与治”。企业的发展总在打破与重建之间摆动,扩张会带来乱,精细化是为了回到治。灰度告诉你“乱中求治,治中求乱”,不是求静止的平衡,而是维持一种能扩张、可回收、可再扩张的动稳态。

你可能会说,这些道理谁不会说。难的是把“灰”变成“规”。比如会议制度,灰度就是“一个目标、三个问题、一页决议”,超过就砍,模糊就停。比如一线机制,灰度就是“高管每月固定前线沉浸小时数”,端盘子不是作秀,是让数字长出温度。比如人才盘点,灰度就是“上下一致用作品和证据说话”,不再让“会说话”压过“能做事”。

为什么这些动作有用,因为它们和人性对齐。人怕痛,就把“失败成本”前置并控制在小范围;人爱快感,就把“即时反馈”嵌进流程;人会倦怠,就用节律把能量分层;人会护短,就用透明把暗箱拆开。灰度不是和人性对着干,灰度是承认人性、利用人性、引导人性。

再聊干部。很多公司“伪高管”的共同点是:会开会、会讲话、不会产出。灰度的干部画像恰好相反:既能向上对齐使命,又能向下拆解动作;既能在矛盾里握住主矛盾,又能在压力下稳住节奏;既能对结果负责,又能对人发展负责。你不需要完人,你需要“不完美的英雄”,能从泥里爬起来、能在成功里找错误、能在失败里留火种。

灰度不是中庸。中庸是“求不偏”,灰度是“知何时偏向、偏多少、偏多久”。灰度不是和稀泥,是“在边界内灵活,在边界外坚决”。公司“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合规底线”“自我批判”这些基石不灰,只要动了,就不是灰,是黑或白。

外部世界也得用灰度看。友商既是对手也是伙伴,供应链既要竞价也要共赢,生态既要竞争也要合作。把“以土地换和平”的智慧用在商业里,就是在关键节点“让一点、换更大一点”,在风浪里为自己赚取回旋空间。

到这儿,你可能会问,“灰度需要什么样的心性”。需要“开放的脑”“妥协的手”“宽容的心”“批判的眼”。开放让新知进来,妥协让冲突生金,宽容让人才长成,批判让组织保持熵减。四件套缺一不可,缺了,灰就会变浑。

再落一层到个人执行。你今天就能做三件小事:把明天要谈的“黑白问题”改写成“灰度坐标”,带着“何时、何事、何人、何地”的具体问题进会;把你的项目进度看板从“形容词”改成“名词+数字+日期”,让事实替你说话;把一次激烈分歧从“谁对谁错”切换成“目标一致、路径不同”,先确定共同的北,再各走各的路,节点对齐。

你也可以为团队设定三条“灰度红线”。一,不开没有决策者的会;二,不报未经复核的数据;三,不用“历史成功”压死新方案。踩线不是扣帽子,是立刻触发复盘或换将。

有朋友问,灰度会不会让团队“没棱角”。不会,灰度是让棱角用在刀刃上。方向要硬,边界要硬,对事的标准要硬,方法的选择要软,节奏的安排要软,对人的授权要软。硬和软不是对立,是互为支点。

最后,把话说重一点。灰度不是“好听的新词”,灰度是一套穿越周期的生存哲学。它让你在“非此即彼”的诱惑里按住手,在“立刻见效”的催促下稳住心,在“风口浪尖”的喧闹中守住系统。它也让你在需要妥协时敢于后退半步,在需要压强时敢于火力全开,在需要止损时敢于壮士断腕。

世界不是漫画,现实不分纯黑纯白。管理这件事,本来就该在灰色地带里修桥、修路、修心。你要做的,是把“灰的审美”变成“灰的系统”,把“灰的系统”变成“黑白分明的业绩回执”。当结果回到你手上,你就不再害怕“明天再对齐方向”。因为你的方向,已经在灰度里稳稳地站住了。

愿我们在复杂里不躁,在不确定里不怵,在冲突里不碎。愿我们以灰度看人,以灰度做事,以灰度掌握节奏,既不走极端,也不求苟且。愿我们在下一次深夜的会议前,能把“黑与白”的争执,改写成“灰的尺度”的智慧。合十。如夜话,至此。

参考阅读
《开放、妥协与灰度》,任正非
《谁来呼唤炮火,如何及时提供炮火支援》,任正非
《华为公司基本法》,华为
《黑天鹅》,Nassim Nicholas Taleb
《赋能》,Stanley McChrystal
《无畏组织》,Amy C. Edmondson
《Out of the Crisis》,W. Edwards De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