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2022年度演讲全文:熬过绝望低谷,你便无人能敌
2025-09-02
下班电梯里,人群把你往外推,你拎着电脑包,一脚迈进傍晚的热浪里,耳机随机播到一段演讲里的那句话: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表面问题是“我还要不要再熬一个通宵”。
本质问题是“在看不见终点的低谷里,我到底凭什么不崩、怎么不偏、如何不误时”。
你想起一件旧事。
曾经你也做过一款“自己爱到不行”的产品,上线那天刷着后台数字一路下坠,像坐自由落体。
你安慰自己说再等等再等等,可现实给的反馈是,人们并不为你的执念买单。
为什么努力换不来掌声。
因为努力只是油门,方向和路况才是命。
有位企业家回溯自己的二十多岁,坦白说过最深的教训:闭门造车三年,上市即惨败,直到走到柜台前卖货,才看见用户真正的痛点。
他站店第一天,兴致勃勃和每位顾客聊半小时,却一单未成。
第四天,他学会先听,再顺着对方的需要说。
第七天,他拿下门店冠军,随后把“用户哭着喊着要”的思路写进产品字典。
这不是天赋逆袭,这是方法校正。
心理学里,人的认知喜欢“自我中心偏差”,总以为自己看见的就是真相。
走到现场,把自嗨换成验证,把假设变成迭代,才是把命运的方向盘抢回来的起点。
可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很多团队明知道“以用户为先”,执行起来还是走偏。
因为抽象口号挡不住现实诱惑,尤其挡不住“技术崇拜”和“自证冲动”。
有人托词说要做最先进的,结果忘了最需要的。
把这层窗户纸再捅破一点。
古语说“观风识变,才能立身”,商业里就是对趋势的敬畏。
如果你把所有答案都写在自己的代码里,而不是写进用户的真实场景里,你就会在风来的时候站错了海滩。
那到底怎么站到风口上。
有人喜欢讲“风口论”,也有人嘲笑“赌命运”,两边都容易走极端。
更稳妥的做法,是先让自己成为最早一批真正的用户,再成为最早一批认真参与的一线伐木工。
这意味着用脚投票,用痛感导航。
有人在功能机时代逼着自己只用手机上网,每一次卡顿、每一段等待,都是机会清单上的一行。
那句“哪里有用户的痛苦,哪里就有创业者的机会”,并不是煽情,而是方法论。
可你也许会说,知道这些道理,为什么还是扛不住低谷。
因为多数低谷不是知识问题,是能量问题。
当现金流紧到喘不过气,当团队一批批离开,当你凌晨两点看着对面楼的灯一盏盏熄灭,人是会怀疑自己的。
这时候要靠什么。
靠把“情绪发泄”换成“结构化恢复”。
有人在最灰暗的一段时间里沉迷论坛和重金属,外人以为他在逃避,他却在一种“无目的的专注”里慢慢复位。
无目的不是无价值。
只要你保持自律,娱乐可以是最温柔的学习器。
当你不带功利心地表达、反驳、复述、调停,你在训练的正是做产品、做社区、做品牌最珍贵的肌肉。
等到状态回来,回到赛场,你会发现另一个坑在前面等着你。
融资环境骤冷,烧钱的模型撑不住,前期的领先反而成了后期的枷锁。
你只得做一道最艰难的选择题:卖,还是死扛。
卖掉之后,行业进入春天,同行满屏捷报,而你每天醒来的第一个念头都是刺痛。
这不是“后悔学”,这是现实的“时机学”。
很多聪明人和勤奋人低估了时机的权重,低估了“先发半拍”与“拖延半拍”的生死差。
如何修补这种盲点。
第一,把“时间维度”强行拉进每一次决策复盘,问自己:如果把这件事早做六个月,结果会怎样,晚做六个月,代价会怎样。
第二,把“墨菲定律”当作工程化习惯,不是承认会出错,而是用检查清单与二次核验对冲“可能出错的地方一定会出错”。
第三,把“信息瀑布”的风险标注在团队墙上。
当大家因为某个巨头入场、某个市场传闻而集体兴奋时,指定一个“反对者”,强迫输出最强反例。
只有在拥挤的方向上留一扇逆风的窗,你才不会被情绪裹挟。
第四,把“幸存者偏差”写进你的话术里。
你看见的都是活下来的公司,可统计上沉没在海里的样本更多。
每一次自信,都要配一份失败的计数器,它会保护你不因阶段性胜利而自满。
你也许会问,那坚持和止损怎么平衡。
答案在“可逆与不可逆”的区分里。
可逆的,就大胆试错;不可逆的,就慎重推进,把速度让给验证,把冲动交给夜里的那杯水。
再说“熬”。
很多人以为熬就是硬撑,其实真正有效的熬,是有节律的修复、有节制的投入、有结构的复盘。
当你在低谷里建立起这三件事的习惯,熬出来的不再是侥幸,而是肌肉记忆。
再说“信念”。
那句“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并不是心灵鸡汤。
它的前提条件,是你在每一次崩塌后把方法找回来,把队伍带回来,把时间轴对回来。
为什么这话有力量。
因为它不是承诺结果,它是在提醒过程。
当你被不确定包围,你只能抓住几个确定:用户到底要什么,产品到底解决了谁的痛,时机到底站在哪一个拐点。
再把视角拉长。
成熟的团队都会同时握三张卡:当下的现金流卡、中期的增长卡、长期的趋势卡。
当下靠效率,中期靠机制,长期靠方向,三张卡缺哪一张,低谷就会把你从那条裂缝里掀翻。
你可能还在纠结,错过一次风口是不是就永远落后。
历史反复证明,技术浪潮一波套一波。
错过了门户,有搜索;错过了PC,有移动;错过了移动,还有万物互联与智能化。
关键是,你有没有在每一轮里带走方法。
你有没有保留下来那套能把用户需求挖出来的洞察力,那套能把团队拉稳的作战节律,那套能把方向校准的判断框架。
把这些从一家公司迁移到下一家公司,从一个赛道迁移到下一个赛道,你的“反脆弱”就长出来了。
最后谈谈个人层面。
你要学会把自我认同从“赢不赢”转移到“做不做对”。
当你以“做对”为自豪,你会更愿意承认错误、修正路径、重新出发,而不是被一次成败捆绑。
你要学会把勤奋从“加不加班”转移到“练不练基本功”。
倾听、提问、总结、复盘、写作、演示、谈判、优先级,这些手艺活会在每一场风暴里护住你。
当别人讨论流量与排名,你就悄悄把链路打磨到顺滑,把指标拆解到颗粒,把反馈喂进下一个版本。
你要学会把乐观从“盲目乐观”转移到“有凭有据的乐观”。
先给出三个能让事情变好的具体动作,再把那句“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说出口。
这句话的灵魂不在于“相信”,而在于“即将”,它要求你把准备做足,把位置站对,把动作做满。
当你把这些都做成习惯,低谷就不再是黑洞。
它是一段必修的山路,是一段让你练腿、练肺、练心的上坡。
等到你走过,你回头看,就会明白那句“熬过绝望低谷,你便无人能敌”,并不是夸张,而是一种因果。
写到这里,我想把开头那个电梯画面拉回来。
下班的人潮又推你一把,你走到街角,风从高楼之间挤过来,吹得人清醒。
你突然想明白了,真正的高手不是没掉进过低谷,而是把每一次低谷都修成了台阶。
别急着去寻找那个完美的剧本。
先把今天能做对的一件小事做对,再把能修正的一个小错误修正,再把能推迟的冲动推迟。
长路不问归期,只问脚下。
愿你在每一次落地时,都有办法;在每一次起跑时,都有节奏;在每一次转弯时,都有判断。
愿你在不确定中,保有笃定;在失控感里,保有掌控感;在低谷里,保有仰望的角度。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参考阅读
《雷军年度演讲》 雷军
《思考,快与慢》 丹尼尔·卡尼曼
《刻意练习》 安德斯·艾利克森
《坚毅》 安吉拉·达克沃斯
《终身成长》 卡罗尔·德韦克
《黑天鹅》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信息级联的理论与实证》 卡斯·桑斯坦
《墨菲定律》 阿瑟·布洛克
《管理的实践》 彼得·德鲁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