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难,2023年可能更难
2025-09-02
凌晨一点,你把最后一封邮件发出去,空调出风口还在吹,屏幕上的财务报表像一张没有表情的脸。你盯着现金流那行数据,手心有点汗。表面问题是订单起伏、回款变慢、成本上升,本质问题是周期在换挡、游戏在改规则、你的组织还在用上一轮的工具。
这一两年你一定听过那句提醒:今年难,明年可能更难。国际机构的负责人早就说过,“危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通胀抬头,利率上行,新兴经济体要面对资本流动的反复。你也看见过布雷顿森林留下的老道理:繁荣和和平是不可分割的,合作不是锦上添花,是底层公理。
宏观说完,回到这盏台灯。你最怕的不是外部风浪,而是自己没有船图。你以为该抱怨行情,其实该更新认知;你以为该多跑两单,其实该重画价值曲线;你以为该拼命扛,其实该学会止损。
先把现象摊开。资金面并不真紧,但“资产荒”在你身边是真实的:股债回撤过,非标收缩了,项目审批更谨慎,能投的、能做的少。为什么钱很多、效率不高,因为需求端犹疑、风险偏好下沉、对长期回报没有把握。
再剖开一层,是要素结构在变化。劳动力红利在消退,你去任何一个工地看一眼,工人平均年龄直逼五十;资本红利在收敛,土地出让没那么容易,隐性负债压着未来现金流;技术红利未完全释放,研发投入见效滞后。传统积累在退坡,新动能还没把旧动能完全接住,于是“阵痛”成了日常。
那怎么办。别喊口号,先做“显微镜+望远镜”的双手法。显微镜看今天:把客户价值链重新拆一遍,把你能解决的痛点重排优先级,把每一块业务的单位经济账算到小数点后一位。望远镜看三年:你所在的品类会发生哪些确定性变化,谁在重构场景、谁在重组供给、谁在重写分配,你能否站在确定性那边。
看一眼身边人的做法,更接地气。有人三年前才开第一家餐厅,这三年遇到的不是风,是墙。她没抱怨堂食受限,反而把菜谱改成“可打包、可快递、可团购”的三合一,把短视频当路牌,把自己当第一批志愿者,摸清了小区里真实的口味与节奏。她学会了一条朴素的线:越艰难,越要把品质做实,把流量做准,把动作做轻。
有人在旅游停摆时,转身做起了“移动充电机器人”。他不是从“热闹”出发,而是从“痛点”出发:一二线城市电容量和车位资源都紧,用户“车找桩”效率太低,运营商“桩等车”很难赚钱。于是他把储能、自动驾驶、机器人整合在一起,让“桩找车”。这不是换个赛道那么简单,是换了一种把复杂问题分解再重组的方式。
有人在工业控制里卷了十五年,卷明白了:别跟朋友们在一个点上互相消耗,爬到知识链更高一层。别人卖单件,他卖“从工业计算机到运动控制再到视觉系统”的组合,别人只交付,他还“授人以渔”,把教程、实验室、场景开放成公共品。结果是获客更精准、毛利更健康、组织更从容。
你可能会说,这些人幸运。其实是他们在同一条河里,换了船、换了浆、还换了划法。你再看一个传统品牌的转身。做羽绒服的那家公司,早年靠吃苦和渠道起家,近年走上大秀、联名、设计、功能科技的组合拳。一次次亮相不是为热闹,是为了在消费者心智里“占一个更高的位”。当一件羽绒服用了定位搜救、智能调温、极地工艺,消费者愿意为价值而不是为面子买单,于是高价带来高质,品类也被重新定义。
这些故事不是为你打鸡血,是在告诉你一个冷冰冰的结论:在一个更卷的世界里,苦与韧是入场券,价值创新才是计分板。你不必做发明家,但必须做“融合家”——拿制造底座和工程师能力,把“技术+场景”叠加,把“供给+传播”叠加,把“效率+体验”叠加。
说到这,别忘了最硬核的变量:人。知识密集的企业里,硕博不再稀奇,基础研究的队伍不是点缀,是底座。某些年报写得很直白:万级规模的研发团队里,基础研究、数学、物理、化学、工学的博士构成了“长期主义”的铁三角。一家做药的公司也坦陈,万级硕博是创新药的必要条件。你可以不跟他们比人数,但要学他们的“人以类聚”:用对的人,摆对位子,给对舞台。
人才不是海报,是战斗力。你用“猎聘+真传帮带+股权长期激励”的三件套,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穿越周期。你把“实验室—中试—量产”的关口打通,不是为了流程完整,是为了让创意有跑道、让技术有回报、让产品有余地。你要有领军人才,更要有“第二梯队”的耐心打造,因为增长的天花板,往往就是带队的人。
回到方法论,我们需要一套好使的“三步法+止损”。第一步,重建“外部可验证的目标”。别再写“提高品牌力”“提升用户好感”,改成“复购率提升到多少、净推荐值提高到多少、投诉率降到多少”。数字是你和现实的契约。
第二步,设计“轻量可复现的路径”。每个目标用“一个试点、两周复盘、四周迭代”的节律推进;每个试点有“负责人、时点、验收标准”;每次复盘只回答三件事——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接下来改什么。路径不是越复杂越好,越能被复制越值钱。
第三步,筑牢“现金流优先”的底线。为每条业务建立单位经济模型,哪怕是微小的B2B项目,也要看每单毛利减获客成本和履约成本,看回款周期的真实速度,看坏账的可控比例。把“活下去”从口号改成账表,把“向上走”从愿望改成路径。
止损要跟上。战略止损就是当你的假设被三次连续证伪时,马上转向;运营止损就是当你的毛利低于设定阈值时,自动收缩;人才止损就是当关键岗位的成长曲线三次没有达到节点,就启动替换或退居二线。止损不是认输,是昂贵错误的断点,是系统健康的阀门。
情绪也要有止损。很多人这两年处在一种“既不坏也不好的钝感”,一位组织心理学家把它叫作“颓丧”。走出来的方式不是强行积极,而是让自己有“可控的小胜”。每天一个可完成的动作、每周一个可见的进步、每月一个可验证的成果,让多巴胺回到正确的来源。小胜叠加,心气就回来了。
别忘了组织协作的“元问题”。高绩效团队的第一个因子,不是天才的个体,而是“心理安全感”。让人可以提问、可以承认错误、可以提出异见,才有学习的土壤。你可以学一条简单的规矩:会上先听“最小声音”,鼓励一线说出不受欢迎的事实;会后把决议晒在看板上,让全员看见“我们怎么想、我们怎么做、我们做到哪”;遇到翻车先找系统漏洞,再谈个体责任。不是心软,是高效。
市场之外是世界。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在很多赛道上“又快又深”,靠的是应用场景丰富、供应链扎实、工程师多;另一个国家之所以能持续原生创新,靠的是基础研究厚、学术自由度高、对全球人才有吸引力。你要做的是把两种优势都变成你的资产:在中国验证、在世界对齐,以开放心态去合作、去学习、去整合。别把自己关在熟人社会和小圈子里,技术、市场、资本都欢迎“跨物种繁殖”。
很多企业家私下会说,我们像走在一条暗河里。那就承认它暗,但别停止摸石头。你要做的,不是等阳光,而是在黑暗里把灯一盏盏点起来:价值创新那盏灯,人才梯队那盏灯,现金流那盏灯,止损机制那盏灯,心理安全那盏灯。灯多了,河也就不那么吓人了。
别再问“为什么这么难”,去问“难里有什么可确定”。别再问“什么时候雨停”,去问“雨里怎么走得稳”。别再问“能不能重回从前”,去问“我们有没有更好的将来”。专注者生,创新者赢;开放包容者,助己达人,顺便把世界往前推半步。
当你再次在凌晨一点合上电脑,希望你不是把今天又熬完,而是把一个确定性推前了一厘米。请记得,艰难是底色,但不是结论;周期在换挡,但路仍向前。我们一起把船图画细,把桨法练熟,把止损设好,把灯点亮。合十。如夜话,至此。
参考阅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开讲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布雷顿森林会议记录》,美国财政部档案
《波司登集团年度报告》,波司登
《华为公司年度报告》,华为
《如坐针毡:我与通用电气的风雨十六年》,杰夫·伊梅尔特
《无畏组织》,Amy C. Edmondson
《深度能效智控技术白皮书》,深度智控
《组织行为学通论》,罗宾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