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败走IPO的年轻人,百万期权梦碎一地
2025-09-02

凌晨一点,你还在公司楼下等车,风从立交桥底吹过来,吹得人有点清醒。
手机上有条新消息弹出来:项目上市进程终止,员工期权安排另行通知。
表面问题是“我的财富自由没了怎么办”,本质问题是“在高不成低不就的节点上,如何把命和运分开,把筹码和规则分开,把努力和概率分开”。

很多人把期权当作“迟到的工资”,却忘了它首先是“有条件的契约”。
契约里有授予,有归属,有行权价,有回购权,还有一整套由公司单方主导的解释权。
当IPO中止、板块政策变化、信息披露瑕疵、内控不达标、持续经营能力存疑,这些“看似远在董事会的词”,会在一夜之间变成你银行卡上的数字差。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期权的定价,本质上是对未来现金流和波动率的押注,而不是对你个人努力的奖励。
金融学里讲过,期权的时间价值占了大头,时间一旦被事件截断,价值就会从云端直接坠到地面。

你可能会问,我这么辛苦,为什么轮不到我。
行为科学早就给过提醒,人脑里有一种过度自信与控制错觉,尤其在团队里一起“冲IPO”的时候更容易发生。
当群体叙事滚动放大,我们把“能上市”当成“必上市”,把“可变现”当成“必变现”。

那有没有被证明有效的止损方式。
有,但它跟“豪赌一把”完全相反,它慢,它啰嗦,它要求你在兴奋点降一个台阶。
第一步,拆开收益的组成,把现金、奖金、期权、隐性福利一一折现,算清楚自己在没有IPO的世界里是否也能活得下去。

第二步,把规则写清楚,再把最坏情形写清楚。
授予条件是什么,归属节奏是什么,离职条款是什么,强制回购价和触发条件是什么,锁定期多长,竞业限制有哪些,信息窗口期如何定义。
当这些被具象到纸面上,你就会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在下注未来,而是在下注条款。

第三步,把风险分层,把筹码分散。
一家公司的一纸期权,不该吞没你全部的安全垫,更不该替代你的长期资产配置。
把一部分“希望”挪到确定性更高的资产,把一部分“成长”交给可复利的技能,把一部分“弹性”交给副业或项目,风险才会真正被切碎。

可现实并不温柔,很多员工的故事是这样展开的。
公司为了冲业绩大规模扩张,横向做了很多赛道,纵向又压了很多KPI;期权被当成延迟支付的工具,现金流被压力成“明天的我再想办法”。
当外部市场冷下来,估值模型一换,故事不好讲了,回头看期权那一行字,像一张空白的支票。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关键时刻才想起来问。
因为在连续数月的高频加班里,人的短期奖赏系统被不断点亮,长线风险系统被不断按下静音。
行为经济学对这种“现在偏好”的偏差讲得很清楚,人更容易要今天的一百,而不是明天的一百二,更别说三年后的未知。

那有没有可能既不做愤世嫉俗的旁观者,也不做盲目乐观的参与者。
有,关键在于把“参与”升级为“有教养的参与”。
你可以和团队一起拼,但要把自己的个人财务规划与公司股价解耦,把职业发展与单一事件解耦,把尊严与一次胜负解耦。

再往里走一层,为什么那么多公司偏好用期权。
公司治理里有个基本命题,叫激励相容:让决策者与执行者的目标绑定,通过所有权与收益权的设计让大家站在同一边。
但激励一旦失衡,就会从“同欲者相趋”变成“同室者相争”,比如短期拉高收入以追求阶段估值,或者盲目多元化以讲更大的故事。

如何识别这种失衡。
看研发投入与产出之比是否持续,资产负债表上的现金流是否健康,主营业务毛利是否改善,核心团队是否稳定,信息披露是否透明,是否频繁改口径。
这些枯燥的表外细节,恰恰能预示你手上那张纸的命运。

你可能会问,如果我已经深陷其中,是不是只能被动等。
不,任何时候都可以重建“个人的期权定价表”。
把你的技能树当作标的资产,把你的学习速度当作波动率,把你的健康与时间当作无风险利率,把你的职业关系网当作到期时的流动性,重新给自己定价。

这听起来很虚,但它是最硬的筹码。
当你具备了一项可迁移、可复用、可复利的核心能力,你就拥有了“下一个行权日”的资格。
当你能在多个行业与岗位之间做横向替换,你就不必把尊严押在一家公司一个节点的涨跌上。

再谈“离开与留下”的两难。
很多人明知期权可能归零,却在“离职=前功尽弃”的心理下迟迟不敢动。
心理学里把这种现象叫沉没成本谬误,它让人把过去的投入当成未来的理由,而不是当成已经发生的事实。

怎么把自己从谬误里拉出来。
两步:把“如果现在重新来过,我会不会接受这份offer”的问题写下来,每月重答一次;把“留下”与“离开”的概率树画在纸上,把每个分支的现金流、情绪值、成长性标出来。
当它从抽象的犹豫变成具体的分支,你的脚就会迈出去。

还要警惕另一个陷阱:把愤怒当洞察。
有人被低价回购后在社交平台怒斥不公,这种情绪当然可以理解。
但如果下一份工作你仍然不拆条款、不做折现、不问底层逻辑,那么愤怒会一再重演。

那句“只有到手的钱才属于你”听上去俗,却是穿越周期的冷知识。
它并不反对理想,它反对只靠理想。
它让你在光线灿烂的时候记得留一盏小灯给黑夜,在人声鼎沸的时候记得给理性留一个座位。

我们再把视角拉远。
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需要IPO的喷薄,也需要终止、被否、撤回的刹车。
刹车不是坏消息,它避免了更大的事故,只是它来的时候,坐在车上的人会难受。

对个人来说,真正的护城河不是“赶上一班车”,而是“拥有走到下一站的脚”。
那双脚由四块骨头拼起来:可被市场反复支付的技能,能把信息变成洞察的认知,能把情绪化解为流程的自制,能在关键节点踩下刹车的勇气。
当这四块骨头长硬了,哪怕这一次败走IPO,你也不会败走人生。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如果公司让你在“高现金低期权”和“低现金高期权”里二选一,怎么选。
先问家庭现金流能不能扛过一年不确定,再问你的岗位是否核心、你的老板是否靠谱,再问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否被验证。
如果三问都偏弱,不要用期权掩饰焦虑;如果两问偏强,可以用适度期权换成长弹性,但别把全部安全感交给它。

更进一步,把你的“止损线”公开给自己。
达到哪三种信号会触发离开,具体是哪一天,具体要完成哪些交接与过渡,具体要把手里的任务封到什么粒度。
当止损被明确为一段流程,而不是一场情绪,它就能真正保护你。

你不必对未来愤世嫉俗,也不必对行情顶礼膜拜。
你只需要对规则敬畏,对概率谦逊,对自我负责。
把每一次“梦碎一地”的声音,变成下一次“走稳一步”的节奏。

如果你今天刚刚收到终止的通知,先别着急给命运发脾气。
关掉手机,睡一觉,明早把条款翻出来,把表格列出来,把选择写出来。
当你愿意用笔和表格跟现实硬碰硬,失控感就会慢慢退去。

愿你能在失望里保留判断,在判断里保留温度,在温度里保留锋芒。
愿你在潮水退去时不羞于承认“我看错了”,也不吝于赞美“我做对了”。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参考阅读
《期权、期货及其他衍生产品》 约翰·赫尔
《思考,快与慢》 丹尼尔·卡尼曼
《黑天鹅》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创业维艰》 本·霍洛维茨
《公司的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与所有权结构》 迈克尔·詹森、威廉·梅克林
《信息级联的理论与实证》 卡斯·桑斯坦
《非理性繁荣》 罗伯特·席勒